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巴比松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cole de Barbizon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巴比松派是指十九世紀中期法國的風景畫派。此派的藝術目標,是以實地寫生的方式,忠實表現農村的生活和景色;淵源於十七世紀法國和荷蘭的風景畫作,並受到英國風景畫家康斯坦伯(John Constable, 1776~1837)作品的影響,忠實地表現農村的自然風貌,同時強調光與色的繪畫效果。
  巴比松派是歐洲藝術趨向自然主義發展運動中的一部分,同時受到浪漫主義的啟發,因而表現出對大自然極高的禮讚,並期盼從大自然中尋求性靈的慰藉;但不同於浪漫主義採取對風景作誇大的描繪,亦不似古典主義那樣將風景視為歷史題材的背景,而是採用極寫實的手法,細膩而精確的呈現農村生活和景色,可說是為風景而畫風景,同時也是這種寫竇的態度,進而為法國風景畫奠立了寫實主義的基礎。又由於主張直接到戶外寫生,強調色與光的表現力,以傳達風景畫的瞬息印象,因而對色彩及光作精確分析,遂成了印象派的先驅。
  巴比松派得名於法國楓丹白露(Foutainbleau)附近的巴比松小村。畫派領袖盧梭(Théodore Rousseau, 1812~1867)和米勒埃(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因迫於窮困和失意,先後於十九世紀中期離開巴黎,定居於巴比松村;在他們的吸引下,大批的風景畫家追隨而至、或定居、或往來,以其藝術目標相似,遂以巴比松派聞名於世。畫派領袖盧梭,以直接觀察自然的方法,成為開闢風景畫新領域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表現出寧靜的田園景緻,顯示受康斯坦伯畫風的影響。而米勒埃則以農民題材著稱,他的作品常流露出對農民至高的崇敬之情。除他們二人外,巴比松派的代表畫家尚有杜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 1817~1878)和柯洛(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796~1875)。杜比尼以運用色彩分析及描繪自然光作為其追求目標,對十九世紀晚期的印象派影響深遠;他和柯洛同樣反對古典傳統的歷史風景畫,主張直接到戶外寫生,從觀察中學習明暗調子的處理,以忠實呈現自然風景中瞬息萬變的光影印象。
  巴比松派大體上畫作大都流露出一股寧靜的氣息,表現出田園生活的恬適悠閑,以及對大自然題材的熱愛及禮讚;同時,也反映出發展中的都市居民,對單調的都市生活的厭倦,以及企盼從大自然中得到慰藉的渴望之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巴比松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