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搗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ㄍㄨㄣˋㄏㄨㄛˋㄍㄨㄣˋㄓㄨㄤˋㄨˋ˙ㄉㄜㄧˋㄉㄨㄢㄓㄨㄤˋㄐㄧˊㄖㄨˊ:「ㄉㄠˇㄧㄠˋ」、「ㄉㄠˇㄇㄧˇ」、「ㄉㄠˇㄙㄨㄢˋ」、「ㄉㄠˇㄙㄨㄟˋ」。
  2. ㄍㄨㄥㄐㄧˊㄍㄨㄥㄉㄚˇㄖㄨˊ:「ㄓˊㄉㄠˇㄏㄨㄤˊㄌㄨㄥˊ」。
  3. ㄖㄠˇㄌㄨㄢˋㄐㄧㄠˇㄌㄨㄢˋㄖㄨˊ:「ㄉㄠˇㄌㄨㄢˋ」、「ㄉㄠˇㄍㄨㄟˇ」、「ㄉㄠˇㄉㄢ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搗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ǎo
解釋:
  1. 用棍、杵等器物的一端撞擊。
    【例】搗藥、搗米 ◎
  2. 攻擊、攻打。
    【例】直搗黃龍
  3. 擾亂、攪亂。
    【例】搗亂、搗鬼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ǎo
解釋:
[動]
1.撞擊。如:「搗米」、「搗藥」、「叩頭如搗蒜」。
2.捶打。如:「搗衣」。
3.攻擊、攻打。如:「直搗敵人的巢穴」。
4.擾亂、攪亂。如:「搗亂」、「搗鬼」、「搗麻煩」。
5.損毀、破壞。《西遊記》第二五回:「我把你這猢猴!怎麼弄手段搗了我的灶。」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捶打。段注本《說文解字.手部》:「搗,手椎也。」北周.庾信〈夜聽搗衣〉詩:「秋夜搗衣聲,飛度長門城。」《老殘遊記》第三回:「走著看著,見河岸南面有幾個大長方池子,許多婦女坐在池邊石上搗衣。」

2. 撞擊。如:「搗米」、「搗藥」。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七:「於是以腳船數十,前設巨碓,以搗流冰。」《水滸傳》第四回:「那莊家連忙取半隻熟狗肉,搗些蒜泥,將來放在智深面前。」《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不由分說,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臉就是一個大嘴巴,打的烏龜跪在地下磕頭如搗蒜。」

3. 攻打。清.蒲松齡〈代王玉斧戲答王掄史〉:「他日直搗黃龍,縱軍旁掠,則切膚之災,弟亦不能卵翼之矣。」

4. 擾亂、戲弄。如:「搗亂」、「搗麻煩」。《西遊記》第二四回:「只講老孫會搗鬼,原來這道童會綑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偏偏那天又在公館裡被端甫遇見,作賊心虛,從此就不敢再到端甫處搗鬼了。」

5. 損壞。《西遊記》第二五回:「我把你這猢猴!怎麼弄手段搗了我的灶。」《文明小史》第九回:「頭一天剛到局,簇新的被褥床帳,撕的撕,裂的裂,俱被搗毀一空。」

@B01434

注音: ㄉㄠ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搗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