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循環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ynergism
作者: 郭實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循環論的基本觀點是:在某些複雜的活動中,事件的因果關係常處於循環狀態;即甲事件導致乙事件的發生,乙事件導致丙事件的發生,但最後丙事件卻又是甲事件的因。整個活動過程形成一個循環發生的狀況,也是一個相互影響的因果環圈。
  照美國教育理論學者歐尼爾(William F. O'Neill),認為許多教育思想及觀念、知識發展過程、文化及社會演變過程都形成這種循環。如只有富裕的社會有能力提供理論科學的教育,理論科學是應用科學的先在條件,應用科學又是工業發展的基礎,而工業發展又是提供經濟成長及增進人們富裕生活的力量,所以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因果循環的情況。
  循環論又分為積極的循環論(positive synergism)和消極的循環論(negative synergism)。
  積極的循環論是指在因果循環的發生過程中,構成良好活動的形成因素環環相扣。如自我實現的生活是個人主動創造潛能的實現,潛能的實現要靠智能的訓練,而良好的智能訓練又需要一個啟發性的教育系統,此教育系統又需要在一個以人文為本的民主開放空間,而此民主社會需要特殊訓練的科學家及智能完全發展的個人做中堅分子。杜威(J. Dewey)的教育理論可以作為此積極循環論的例子。
  新馬克斯主義者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對美國社會的批評是一消極的循環論。馬庫色認為,當代之美國文化本質上是一個消極的或否定的循環圈。由一個經濟特權階級所形成的社會間接或直接的控制社會的報酬結構,進一步控制智能發展的條件,如資訊、溝通、宣傳、教育、政黨等,受到控制的機制對一般民眾作有系統的洗腦及經濟控制,結果造成民主的假象,民眾被富裕及宣傳所撫慰,自願的承受壓制,使得社會系統更成為一非人性化的特權組織社會,最後又回過來增強經濟特權階級的穩固性。因果循環關係的發展在不斷的否定人性自主能力及創造新的控制特權,使社會發展不是演進,而是退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循環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