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德可樂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ecroly, Ovide Jean
作者: 鍾叡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可樂利(1871~1932)原係比利時神經學、小兒科醫生及心理分析學家,因為在一所學校負責異常兒童的醫治工作,而對教育發生興趣,成為瑞士著名的教育學家。一九○一年德氏在布魯賽爾(Brussel)設立了私人的教育研究所,從事發展遲緩兒童的精神發展研究,一九○七年將研究成果公布,對於精神耗弱兒童的研究有很大的貢獻,他成功的實驗了教學理念及方法,成為比利時致力兒童殘障教育的先驅。同時由於上述研究的成功,德可樂利於當年以其所實驗的「德可樂利教學法」(Method Decroly)為基礎,為正常兒童開辦了一所「修道院」,將教室看作一個工場,課程以兒童的需要為依據,在兒童需要的範圍內,鼓勵兒童發展個人興趣。
  德可樂利投入教育的領域之後,最著名的成就便是設計了德可樂利教學法,即兒童興趣中心的方法與兒童集中工作教學的方法。德可樂利認為兒童的學習過程必須經過三步驟:(1)觀察,憑感官直接了解事物;(2)聯想,運用記憶把已觀察所得再現出來,以間接了解事物;(3)發表,將所得印象明白表達出來。因此教學的過程也分為同樣的三步驟。其目的在養成兒童注意現象的習慣;使兒童明白新舊經驗的關係,擴大經驗範圍;加深兒童的印象。
  德可樂利教學法的原則為讓兒童在生活中準備生活,設置適當環境,提供正當刺激以促進兒童身心的發展。故課程取材係以兒童需要為依據,分為營養(食)、居住(宿)、防衛、活動等四個「興趣中心」。每個興趣中心成為一年學習的中心,唯教學時間的長短視兒童的需要和生長程度而定。成績考查包括德、智、體、群等各方面,以發展兒童各層次的能力。由於此法與美國的「設計教學法」相似,故又被稱為「比利時設計教學法」。德可樂利的教育名言是:「學校的設立是為了生活和用以生活」,重視兒童興趣、運用有效的工作訓練等的教育思想與作為,對瑞士的學前教育有很大的貢獻。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德可樂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