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恆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ㄔㄤˊㄐㄧㄡˇㄅㄨˊㄅㄧㄢˋ˙ㄉㄜㄖㄨˊ:「ㄩㄥˇㄏㄥˊ」、「ㄧㄡˇㄏㄥˊ」、「ㄏㄥˊㄒㄧㄣ」、「ㄏㄥˊㄐㄧㄡˇ」、「ㄏㄥˊㄔㄢˇ」。
  2. ㄆㄧㄥˊㄔㄤˊㄆㄨˇㄊㄨㄥ˙ㄉㄜㄖㄨˊ:「ㄏㄥˊㄍㄨㄟ」、「ㄏㄥˊㄑㄧㄥˊ」、「ㄏㄥˊㄕ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恆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éng
解釋:
  1. 長久不變的。
    【例】恆心、恆性、恆產
  2. 平常普通的。
    【例】恆規、恆情、恆式
  3. 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震(☳)上。表示長久不變的道理。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héng
解釋:
[形]
1.長久的、不變的。如:「恆心」。《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
2.平常的、普通的。《莊子.大宗師》:「是恆物之大情也。」《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梁鴻傳》:「鄰家耆老,見鴻非恆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
[名]
1.長久不變的意志。如:「持之以恆」。《論語.子路》:「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文選.崔瑗.座右銘》:「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2.《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震(☳)上。表長久不變之道。
3.姓。如漢代有恆奕。
[副]
經常。《書經.伊訓》:「敢有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時謂巫風。」《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î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長久、不變。如:「恆心」。段注本《說文解字.二部》:「恆,常也。」《孟子.梁惠王上》:「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然物有恆姿,而思無定檢。」

2.平常、普通。《莊子.大宗師》:「是恆物之大情也。」《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列傳.梁鴻》:「鄰家耆老,見鴻非恆人,乃共責讓主人,而稱鴻長者。」

3.長久不變之意志。如:「持之以恆」。《論語.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漢.崔瑗〈座右銘〉:「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4.經常。《書經.伊訓》:「敢有恆舞于宮,酣歌于室,時謂巫風。」《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陶潛》:「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

5.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巽(☴)下震(☳)上。表長久不變之道。

6.恆山,橫跨大陸地區山西省與河北省,為五嶽之北嶽。《字彙.心部》:「恆,又恆山,北嶽。」宋.王應麟《玉海》卷二○:「山高者莫大於岳,川大者莫大於瀆,五岳嵩、岱、衡、華、恆;四瀆江、河、淮、濟。」

7.姓。如漢代有恆奕。

注音: ㄏ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