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戶外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Outdoor School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戶外學校或稱開放空間學校(openair school),是本世紀初於歐洲、美洲等地所發展的一種特殊學校;其目的在於提供身體孱弱學生受教的機會。除了繼續受教的機會外,戶外學校在設計上也希望能讓兒童在教育過程中,逐步回復健康與活動。為了達成此種目的,戶外學校的課程是在戶外舉行,兒童也可以獲得較好的食物及溫暖的衣物,他們所接受的課程也較一般學校的正式課程有所縮減或修訂。
  第一所戶外學校開始於一九○四年德國的查洛登堡(Charlottenburg),位於柏林(Berlin)郊外,名為「開放空間康復學校」(Open-air Recovery School),後來歐洲各處的學校一般也多沿用此名稱。該所學校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那些生理機能發展不佳或遲緩,但心智正常之兒童的學習需求。在當時,有幸接受此特殊教育實驗的兒童,無論在身體的各方面如體重、體力等都有明顯的改善,他們學習的時間雖然不及一般學童的一半,但學習的進度也不致落後太多,教育成效可謂相當突出。查洛登堡學校的成功,使得其他德國城市也開始仿效成立此類學校,甚至於不到三年的時間,此類學校也傳到了英國,一九○七年時,倫敦(London)設立了第一所英國的戶外學校,其成效也同樣突出,戶外學校在短時間內就傳遍了英國各處。
  在同一時間內,此一新型學校運動也傳到了美國;一九○八年,普洛維登斯(Providence)成立了美國第一所戶外學校。普洛維登斯戶外學校所在之處原是間廢棄的學校,但它把原來四面的教室作了一些修正,變成三面的教室,另一面則是完全向外開放。學校於隆冬之際開學,雖然學校的學生多為貧血或肺結核患者,但他們都享有溫暖的衣物、充足的食物,其課程分量也予以適度減少。之後此類學校紛紛在波士頓(Boston)、紐約(New York)、芝加哥(Chicago)等處成立,而且教室的利用地點包括了廢棄的駁船、學校校園中的營帳,甚至市中心的肩頂等在內。一般說來,美國戶外學校的成立目的與歐洲有所不同;前者較重在身體的療養,特別是罹患初期肺結核的兒童,而後者的目標較為廣泛,受教兒童的病因也較多。
  基本上,戶外學校結合了療養、遊戲與學習等功能。要成立一所戶外學校,至少應具有下列八種條件:(1)充足、清淨的空氣;(2)足夠的營養食物;(3)溫暖的衣物;(4)安穩的擋風處;(5)在天候不佳時,有遮風避雨的所在;(6)有午睡的規定;(7)學校中應有專業的醫師與護士;(8)能幹而又了解戶外教學方法與目標的教師。此八項條件對於一所成功的戶外學校來說,都定必要的條件。
  由於戶外學校的成效頗佳,戶外學校的運動迅即在德國、英國、美國傳布開來,在法國也有相當的進展。這些國家中,戶外學校都已脫離了實驗的階段,例如在德國,戶外學校早已成為初等教育學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戶外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