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理推論 - 教育百科
引 | |
理 | |
推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Abduction |
作者: | 方永泉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引理推論或稱混合模態三段論,在邏輯上係指一種或然的推論方式(probable inference),此種推論的結果之所以為或然,原因在於小前提(minor premise)不肯定之故。 從字源上來看,此英文字來自拉丁文中的ab(英文「away」)與ducere(英文「to lead」),有「引開」之意。而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用法中,引理推論是一種三段論(Syllogism),在此種三段論中,大前提(major premise)雖然是確定的(certain),但小前提卻是或然的,因此其結論也是或然的。依亞里斯多德的解釋,引理推論的結論之所以為或然,在於其大項(major term)與中項(middle term)或是中項與小項(minor term)間為弱關係(weak connection)。 二十世紀初哲學家帕爾斯(C.S. Peirce, 1839~1914)則將引理推論視為是推論的三種基本形式之一,另兩種為歸納法(induction)與演繹法(deduction)。引理推論產生的是一種「說明性的假設」(explanatory hypothesis),其推論方向是由個案(case)推到可能的解釋,而不是像由演繹法所產生的一種由法則(rule)應用至個案(case)的結果,也不似歸納法以建立法則為目的。帕爾斯與亞里斯多德一樣,認為引埋推論是一種或然推論的模式,具有下列的形式:當一個令人驚奇的事實F被觀察到時,若H為真時,F就變得很平常,則H(有可能)為真。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引理推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