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圖文傳播 - 教育百科
ˊ
ˊ
ˊ
ˋ
  • 漢語拼音 tú wén chuán bò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ú wén chuán bò
解釋:
利用報紙、雜誌、書籍、各型商品的廣告、包裝和印刷等傳播媒體,以達到意識、觀念、商品等訊息的推廣、傳播。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圖文傳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aphic communication
作者: 周遵儒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圖文傳播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圖像與文字為媒介的傳播方式。一般而言,目前公認最早出現的文字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以畫出物體的主要形狀外觀,並附加以讀音而構成文字。象形文字與圖像之主要分別,在於象形文字有固定的讀音與圖像標誌對應,而圖像則無。由於圖像與文字之間淵源頗深,圖像與文字的傳播從而整合為一,以作為圖文傳播之精髓。因此,任何將圖文作為媒介的傳播過程,都可以廣義地稱為圖文傳播;而在學術上所稱之圖文傳播,泛指傳播圖像與文字的科技,以科技增進圖像與文字的傳播效能,如此的圖文傳播技術,稱之為學術專業術語上的圖文傳播。廣義而言,圖文傳播就是以視覺為媒介的傳播方式,任何透過文字或圖像來表達資訊的方法,都是圖文傳播的範疇。圖像的定義,為呈現在任何表面上的視覺內容,這類表面像是石碑、牆壁、布面、紙張、電腦螢幕等,都是圖像藉以呈現的介質。而圖像的內容,可以是照相、素描、線條藝術、圖表、數字、符號、幾何圖形、地圖、工程圖形。圖像可以具有功能性或藝術性,端看圖像所欲傳達的資訊內容而定,科學家的數學符號通常代表著自然界的定理、建築設計師的藍圖通常描繪著建築物的結構、藝術家的畫作往往是在表達他們心中的意念。圖像設計者所想表達的訊息,若能透過圖像表達給觀看者,而觀看者同時也能理解圖像中蘊含的訊息,那麼這就是一個成功的圖像傳播過程。而文字一般被認為由圖像演變而來,因此文字的傳播方式,大略同質於圖像的傳播過程。狹義而言,圖文傳播主要在研究印刷科技。印刷科技為大量且快速複製圖像與文字的技術,運用印刷科技,可以達到廣為傳播圖文的效果。15世紀德國人古騰堡發明了活字印刷術,該項發明引發一項傳播媒介的革命,藉由活字印刷術,文字得以藉此方法快速且精確地複製,而促進文字之傳播效能。隨後的歐洲工業革命時代,以蒸汽為動力的機械印刷機,取代了傳統手動印刷機,使得印刷品複製的速度更快,從而加速了文字傳播的發展。而近代照相術的發明,為圖像傳播的最大推手,相片不僅可以用來傳遞圖像資訊,照相術更被應用於印刷製版上,利用印刷四原色C(青)、M(洋紅)、Y(黃)、K(黑)之油墨網點,以半色調的方式重現相片上的連續調圖像,使得圖像與文字能透過印刷術做結合,照相術廣泛應用後,成為圖文傳播的濫觴。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各種可用以輔助印刷進行的新技術問世,傳統的人工排版可以在電腦上完成、相片類之連續調影像可經由掃描機輸入電腦後成為位元影像、電腦分色系統可將連續調影像分色為半色調網點,電腦科技的注入促成圖文傳播的再一次精進。21世紀開始,許多商業公司開始推動圖文傳播往數位的方向前進,電子紙及可攜式電子載具的發明,使得傳統的印刷書籍,逐漸有朝向電子書形式呈現的趨勢。免用紙張不僅環保,加以電子書的內容易於在網路上傳送的特點,讓圖文傳播從印刷方式更進一步朝向數位化、網路化的傳播方式發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圖文傳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