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社會擾流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ocial Entropy
日期: 2002年2月
出處: 環境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entropy之觀念,首先起源於熱力物理學;entropy一詞,乃Rudolph Clausius於1854年借用希臘文代表「能」的字根en (energenia),加上代表「變易」的字根(trepein)合成此字來代表「改變的能」這個概念;更確切而言,是用來代表「能量」在做完「功」後,變為「不可收回」且無用之「廢能」。基於能量不能消滅(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不滅),但卻逐漸由可利用之形式轉變成不可利用之形式,即為熱力學第二定律。自然界中entropy之總和不斷地增加,且entropy不僅為熱力系統中不可利用能量的一種衡量方式,亦為衡量「紊亂」或「混亂」程度的準則。而entropy在物理學中先後被翻譯成熵、熱力函數及能趨疲,科技整合之風起後,此概念被運用在社會科學上,而被譯為「擾流」。
  對於社會學家而言,「擾流」意義之認識,不僅在社會科學上有許多突破性的發展,其在人文思想上更增添其時代價值。早期社會人類學家關心的是社會體系中,系統內安定的概念。Pareto指出早期統計學者認為在一個體系內,系統內部會因天災、人禍、戰役等因素而導致短暫波動,旋即會逐漸再呈穩定狀態。根據Prigogine對熱力學的研究而提出擾流公式:在一開放系統中,雖然內部擾流在系統內穩定不變或增加,但外界擾流可被減低壓抑,整個系統秩序會持續或增加。他同時提出人類社會體系,如所有生命組織一般是一種耗能結構,因人類社會體系需繼續不斷消耗一定能量來維持平衡,然而現代文明社會的各個層次,卻都忽略了控制「耗能結構發展自然大法—擾流法則」。本論點使人認識到生物與社會間所存在的模式相似,提供社會發展及環境管理有了更佳之研究途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社會擾流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