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攝錄影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amcorder
作者: 楊幸真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攝錄影機乃指可以在磁帶上錄下活動影像的錄影機與攝影機合為一體的機器。通常所指的乃是電視臺錄影所使用之專業攝影與錄影合為一體之機器。早期電視製作只有用攝影機與錄影機分體之機器,非常笨重,攜帶不易,機動性較差。1970年代以後,由於錄影技術逐漸普及與科技進步,逐漸發展出1/2吋、3/4吋U-Matic、及Betacam等規格,而1/2吋以下的機型均將攝影與錄影部分合在一起,便於利用攜帶,因此就俗稱攝錄影機。而不論是那一種規格的攝錄影機,其攝影系統均由3個主要部分所構成:(1)攝像系統:包括攝像管(Picture Tube)與其附屬的電子零件;(2)觀景系統(Viewfinder)亦即附裝於機體的小電視接收機;(3)光學系統(Optical System):包括鏡頭圓盤(Lens Turret)以及裝在圓盤上面的各種電視攝影鏡頭。而其錄影系統則與一般的錄影機大同小異。
  在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中、攝影機或攝錄影機占有重要之地位,因為無論布景的設計、燈光的布置、腳本的編寫,以至於音響效果的配合與導播的技巧等,無一不與攝影的攝錄影機的性能直接相關,而電視機上出現的畫面,亦需先經由攝(錄)影機的攝取,而後才能播出。
  攝錄影機的發展及普及化,使得一般人均其有拍攝與錄製錄影節目的能力,對民眾的圖像素養與電視素養的提升具有正面的影響,也使一般的圖書館具備自行製作簡單的圖書館利用教育錄影帶的能力。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攝錄影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