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恩斯特公爵的普及教育改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rnst, the Pious' Reformation of Popular Education
作者: 周玉秀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首先實行強迫入學的是德國威瑪(Weimar)小公國,該地一六一九年頒布強迫教育的學校規程,影響所及,哥他(Sax-Gotha)地區的公爵恩斯特(Herzog Ernst der Fromme, 1601~1675)亦規定一個很詳盡的學校組織律令,名為〔哥他學校方法〕(Gothaische Schulmethodus)。恩斯特公爵主政後(1640~1675在位),旋即於一六四二年禮聘芮赫(Andreas Reyher)為哥他中學校長,要他以唯實教育理想家拉提克(Wolfgang Ratke, 1571~1635)和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的教學原理為準則,起草一分境內文科中學和國民學校(Volksschulwesen)適用之統一規程。此規程計十三章,逾三百多條款,涵蓋組織、課程、方法、監督、評量、教科書等鉅細靡遺之內容,不但為德國境內最有名的學校規程,亦為世界各國教育法規開新紀元。
  一六四二年制定之十三章學校規程,內容包括:(1)學校性質及入學義務;(2)初級課程;(3)中級課程;(4)高級課程;(5)教材及時間分配;(6)宗教問答教法;(7)主日禮拜儀式;(8)自然及實用科學教材教法;(9)宗教訓練及信仰;(10)兒童道德及行為;(11)教師及助教員之職掌;(12)家長的職責;(13)學校教員及學生之考試。
  普及教育的學校規程既經釐定,恩斯特公爵與芮赫便共同致力於提高境內之教育程度。三十年戰爭(1618~1648)後,德國文化程度低降,許多已設立之學校,均告關閉,恩斯特公爵以他個人特有的才能與智慧改革教會,建立二十所模範學校,他選擇教師,編印教科書,嚴定學生操行規則,並督導教師力求進步。
  維護國家對教育的控制權,乃延續一六一九年〔威瑪律令〕之精神。恩斯特公爵命五足歲以上孩童入學,直至他們學到他們必要知道的知識,否則雇主將被科以罰金。每年有四週停課,若有曠課,每小時課一至六塊錢(當時幣為groschen)。
  一六五七年,哥他境內國民學校已有方言讀本、德文算術課本及實用課程讀本,如家事、公民、自然等。恩斯特公爵為普及教育所辦的國語學校和科學課程,到十八世紀末猶為德國境內各公國之冠,有謂「恩斯特公爵治內的農夫都比其他地方貴族所受的教育好得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恩斯特公爵的普及教育改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