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文字學校(羅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chool of Literatures (Rome)
作者: 李奉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字學校原是羅馬傳統中唯一的學校,又稱遊樂學校或初級小學。直到羅馬勢力於西元前三世紀擴張至整個義大利半島時,希臘教育介入羅馬教育的領域,羅馬人才正式建立制度化的初等小學(學墊,Ludus),有文字學校及體操學校(School of Gymnastics);教育對象為六至十二歲的兒童,仍是私立的性質,羅馬政府不予獎助,也不加監督。各種等第和各階層的男孩(有時也有女孩)於六歲或七歲時,在教僕的監護下上學。教僕,如同希臘一樣,也是奴隸。
  學校既然是私立性質,因此要收學費;學費並沒有定額,大多依據學生家庭的負擔能力,再獲得教師的同意即可。有些家庭拖欠學費,也會引來教師的控訴。直到學費有了正式規定之後,教師才免除這種困境。這種初等學校的教師,本身或是為人俘虜的奴隸,或是旅行遭困的難民,大多數是希臘人,其中有些很有知識。但在羅馬社會中,教師並不受人尊敬,報酬極低。
  學校大多設在廟宇的走廊或房屋的角落,或是暫時搭蓋的帳篷。學校的設備簡陋,除了師生的座椅外,就只有用來懲罰的教鞭。文字學校類似雅典文法教師所設的學校;學校的教學素質很差,所學的科目僅限於閱讀、寫字和算術。教師的教學方法則與希臘學校的教學方法相同,學生們從老師口述中寫下筆記,然後再編成自己的課本。文字教學從字母發音教起,漸至字彙、語詞與句子,然後定義與規則,及史詩、希臘會話等。算術教學是用五五乘法(Multiples of Five),以熟練珠算法和指算法。
  文字學校裡的主要教材,係由羅馬傳統的〔十二銅表法〕(Laws of the Twelve Tables),逐漸改為由希臘奴隸安壯尼卡斯(Livius Andronicus, c. 284~204 B.C.)以拉丁文撰成,仿自希臘詩人荷馬(Homer)傳頌於世的〔奧德賽〕(Odyssey)詩;此書在羅馬學校裡作為主要閱讀書本之一的時間,長達三、四百年之久。文字學校可說是羅馬人正式普遍地接受希臘文化而推展學校教育的開始,是謂希臘化的羅馬教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字學校(羅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