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鱵 - 教育百科
斑 | |
鱵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斑鱵 |
英文名: | Hemiramphus far |
描述: 體延長,側扁,標準體長為頭長之3.8-4.6倍,為體高之5.3-6.2倍。眼前脊缺如。上頜短,突出成三角形,其上無鱗;下頜突出如喙,其長不小於頭長;鋤骨及舌上無齒。鼻窩內具一圓形或扇形嗅瓣。第一鰓弓上鰓耙25-36(通常為29-33)。鰾為多室型。背前鱗數32-39(通常為34-37);側線位低,近腹緣。背鰭與臀鰭對在,臀鰭起點在背鰭第6-8軟條之下方,背鰭具12-14軟條,臀鰭具10-12軟條;雄魚之臀鰭不變形;胸鰭短,標準體長為胸鰭長之5.4-6.6倍,具 11-13軟條;腹鰭短小,後位,其基底與尾鰭基底之間距遠短於其與鰓蓋後緣之間距;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背呈淺灰藍,腹部白色,體側中間有一條銀白色縱帶,另有3-9條(通常為4-6條)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紅色。 |
|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紅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水域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除東南部水域外,皆可發現。 |
|
作者: | 臺灣魚類資料庫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Spotted Halfbeak |
日期: | 2007年1月 |
出處: |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
辭書內容
學名: Hemiramphus far (Forsskål, 1775) |
|
形態: 體延長,側扁,較高;背緣稍隆起,腹緣平直。頭較長,前方尖突;吻較短,上腭短小,突出成三角形,三角形寬大於,其上無鱗;下腭突出如喙,喙長大於頭長,下腭兩側及喙部腹面各具1皮質瓣膜;鋤骨、口蓋骨及舌上無齒;胸鰭短小,其長小於頭長,翻轉向前時,其末端不達鼻孔;背鰭與臀鰭封在於體之後方,背鰭具12~14軟條,臀鰭具10~12軟條,臀鰭起點在背鰭第6~8軟條基底之下方;腹鰭短小,腹鰭至胸鰭基底之間距遠大於腹鰭至尾鰭基底之間距;尾鰭深開叉,下葉長於上葉;肛門開口於臀鰭之前方;側線下位,沿腹緣向後延伸至尾鰭基底前方,於胸鰭下方具1分枝,向上伸達胸鰭基底。體被大圓鱗,背鰭與臀鰭前方鰭膜上均被鱗鞘,其餘各鰭無鱗;鰾為多室狀。體背淺藍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中央具一銀白色縱走帶,體側上半部不規則具3~9條(通常為4~6條)垂直暗斑;喙為黑色,前端具明亮之橘紅色;尾鰭上葉為鮮明之黃色,脊椎骨數50~55。體長最大可達50公分。 |
|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自紅海至莫三比克與南非,東到新幾內亞及澳州昆士蘭。 |
|
生態習性: 喜群游泳於沿岸或島嶼周邊海域之表層,易受驚嚇,而跳出水面,以浮游生物為食。 |
|
利用: 產量不多,盛產期為春夏之交,以流刺網、定置網等捕獲。可食用,肉味鮮美,為作生食片之佳品。 |
|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
|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
|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
|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
|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
|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
|
目: 鶴鱵目(Order Beloniformes) |
|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
|
亞目: 鶴鱵亞目(Suborder Belonoidei = Exocoeloidei) |
|
系: 銀漢魚系(Series Atherinomorpha) |
|
科: 鱵科(Family Hemiramphidae),Halfbeaks |
|
上科: 飛魚上科(Superfamily Exocetoidea)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斑鱵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