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查準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recision ratio
作者: 曾元顯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查準率(precision ratio)是評估檢索成效的一項指標,又稱精確率、求準率等。在資訊檢索系統中,系統找出相關資料的筆數與系統找出資料總筆數的比值,稱為查準率。例如,假設在某一次檢索需求中,系統回傳100筆檢索結果,其中有20筆被判斷為相關,則此次查詢的查準率為0.2或是20%。查準率可以用來瞭解系統輸出的準確程度,或是鑑定系統過濾不必要資料的能力。跟查準率非常相關的概念是查全率,其為系統找出相關資料的筆數與文件集內所有相關資料筆數的比值。在衡量系統檢索成效時,查準率與查全率是一起並用的,單獨檢視其中一項指標並無意義。例如,假設資料庫內有文件10,000篇,就某一個檢索主題,其中相關的文件有100篇,若系統僅查詢出1筆資料,且此資料是相關的,則其查準率為100%,但此時系統漏掉了99篇相關文件。同理,若系統將資料庫裡所有的文件都當作查詢結果回覆使用者,則其查全率為100%,但此時系統查出9,900篇不相關的資料。查準率與查全率一起並用的方式,最常見的是F度量(F-measure),詳見F度量辭目。另外,檢索結果按相關程度排序的技術發展出來後,為評估這些系統的成效,發展出:平均精確率(non-interpolated average precision rate,簡稱NAP)與第R篇前的精確率(precision rate at recall position,簡稱Pre@R)等,也是將查準率與查全率一起考量的指標。NAP的定義為:在此,R代表該次檢索應有的相關文件總篇數,而Ranki是第i個相關文件在檢索結果中排序之名次。Pre@R則是描述當使用者從第一篇檢索結果往下看到第R篇時,所累計到的精確率,也就是r/R,其中的r是前R篇結果中相關文件的篇數,如此Pre@R的值可同時代表查準率,也代表查全率。至於這兩個指標的關鍵數據R如何求得,詳見查全率條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查準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