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靜安區-中心小學(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上 | |
海 | |
靜 | |
安 | |
區 | |
- | |
中 | |
心 | |
小 | |
學 | |
( | |
大 | |
陸 | |
地 | |
區 | |
)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王厥軒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上海靜安區一中心小學校址在靜安寺附近新閘路,原為工部局西區小學。民國十八年(1929)由教育家陳鶴琴創辦。三十四年(1945)抗戰勝利後改名上海市立新閘路小學。後又改為上海第十區第一中心國民學校。三十八年(1949)恢復新閘路小學。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九年一度改稱新成區第一中心小學。五十年代被定為上海市重點小學,一九八一年改為上海市實驗性小學。學校占地七點五畝,建築面積五千多平方公尺,現有班級二十班,學生千餘人,教職員工七十八人,中學和小學高級教師三十人。 學校初創時為陳鶴琴「活教育」之實驗基地。校舍設施均依教育原理和兒童生理、心理特點設計。三層教學樓寬敞明亮,全部左面採光,設換氣通道。每層樓面均設高低不同飲水處,學生食堂、醫務所俱全,課桌椅按高、中、低配套,音樂、自然、勞作、美術均有專用教室,有小型足球場和供低年級兒童活動之遊戲場。 學校主張德、智、體並重,反對「教死書、死讀書」。採用直接教學法,鼓勵學生自由創作,耳、嘴、眼、手、腦並用,寓教學於遊戲活動之中。尤為重視從兒童生活體驗出發,做、畫、寫、看、讀諸方面結合,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校對教師的選擇和培養也十分嚴格,不僅重學歷和能力,更重師德。 自一九八一年以來學校推行教育改革甚力。諸如小學低年級與幼兒園教育之銜接;探索每個小學生都會使用一件樂器,以發展兒童智力;提倡教學時間少、教學內容精、教學方法活等。現任校長顧惠梁於一九八八年又提出「知能融合之教育」,此項研究已歷時多年。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上海靜安區-中心小學(大陸地區)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