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每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ㄨˊ
  • 部首外筆畫 2
  • 總筆畫 7
  • 漢語拼音 měi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ㄔㄤˊㄔㄤˊㄗㄨㄥˇㄕˋㄖㄨˊ:「ㄇㄟˇㄇㄟˇ」。
  2. ㄍㄜˋ˙ㄍㄜㄖㄨˊ:「ㄇㄟˇㄖˋ」、「ㄇㄟˇㄊㄧㄢ」、「ㄇㄟˇㄖㄣˊ」。
  3. ㄈㄢˊㄕˋㄖㄨˊ:「ㄇㄟˇㄈㄥˊㄐㄧㄚㄐㄧㄝˊㄅㄟˋㄑㄧㄣ」、「ㄇㄟˇㄉㄤㄩˋㄉㄠˋㄎㄨㄣˋㄐㄧㄥˋㄕˊㄊㄚㄗㄨㄥˇㄕˋㄩㄥˇㄍㄢˇㄉㄧˋㄊㄨˊㄆㄛˋㄋㄢˊㄍㄨㄢ。」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每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ěi
解釋:
  1. 各個。
    【例】每件、每人、每時每刻
  2. 往往、常常。
    【例】他性格果決,處事每能當機立斷,屢立奇功。
  3. 凡是、只要。
    【例】每到假日,總有大量人潮湧向郊外。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měi
解釋:
[形]
各個。如:「每人」、「每件」、「每時每刻」。
[副]
1.常、往往。《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每與臣論此事。」《晉書.卷六二.祖逖傳》:「祖逖,……年十四五猶未知書,諸兄每憂之。」
2.凡是、只要。如:「每逢佳節倍思親」。宋.歐陽修〈蝶戀花.誰道閒情拋棄久〉詞:「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名]
姓。如漢代有每當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muí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代] ] 各個、逐一。
同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草盛。《說文解字.屮部》:「每,艸盛上出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田每每,捨其舊而新是謀。」晉.杜預.注:「喻晉君美盛,若原田之草每每然,可以謀立新功不足念舊惠。」

2. 各個。如:「每時每刻」。《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孟子.離婁下》:「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三國演義》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帶鐵甲馬軍入城,橫行街市。」

3. 常、往往。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每與臣論此事。」晉.陶淵明〈雜詩〉十二首之五:「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晉書.卷六二.列傳.祖逖》:「祖逖,……年十四五猶未知書,諸兄每憂之。」

4. 凡是、只要。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宋.歐陽修〈蝶戀花.誰道閒情拋棄久〉詞:「誰道閒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5. 雖然。《詩經.小雅.皇皇者華》:「駪駪征夫,每懷靡及。」漢.毛亨.傳:「每,雖。」

注音: ㄇㄟ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每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