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人際溝通型式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tyle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際溝通型式係指組織成員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所慣於使用的型式或採取的作風。根據波斯基(H.W. Polsky)之看法,組織成員所採取的型式常各有不同,一方面可由其對別人的開放程度來分析,另方面亦可由對他人之反應給予回饋程度來分析。依此兩項構面,可將人際溝通型式或作風分類如下圖所示:

  上圖的縱軸上是對人的開放程度,這個構面包括將自己本身的訊息開放或透露給別人,而且容易接受他人的回饋,特別是別人對我們的觀感或是對我們行動的看法。橫軸上的構面是給予別人回饋的程度,這是指我們願意將自己的看法和感覺和別人分享的程度,特別是對別人理想、提議或行動的看法或意見。
  圖中所顯示的五種人際溝通型式:即自我拒絕型、自我保護型、自我暴露型、自我協商型和自我實現型。
1.「自我拒絕型」溝通:即低度自我開放,低度給予回饋的溝通。此為孤立或退縮型的人際溝通型式,內向型的人傾向於此種方式。2.「自我保護型」溝通:即低度自我開放,高度給予回饋的溝通。此種人常對別人提出批評或針砭,卻難開放心胸,將自己本身的限制或人格改進上的意見表露給別人。3.「自我暴露型」溝通:即高度自我開放,低度給予回饋的溝通。此種人會鼓勵別人針對自己不斷地詢問,或對自己的行為作反應,但是對於自己接受到的訊息很少作回饋。4.「自我協商型」溝通:即中度自我開放,中度給予回饋的溝通。此種人在互動過程中,能作適度開放及回饋,同時也要求別人能相對互動,居於協商地位。5.「自我實現型」溝通:即高度自我開放,高度給予回饋的溝通。此種人會提供本身適量資訊息給別人,希望別人給予回饋,並且提供建設性而非攻擊性的回饋給別人。吳秉恩認為「自我實現型」雖然是最理想的溝通型式,但是此種溝通型式並不易達成。其原因一方面係由於溝通者需要具備高度的自我表達、用心傾聽和給予回饋的能力,另一方面則係由於別人的被動溝通方式,常迫使溝通者難以主動採取自我開放和回饋的作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人際溝通型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