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儒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ㄒㄩㄝˊㄓㄜˇㄉㄨˊㄕㄨㄖㄣˊㄖㄨˊ:「ㄖㄨˊㄕㄥ」、「ㄉㄚˋㄖㄨˊ」、「ㄅㄛˊㄒㄩㄝˊㄏㄨㄥˊㄖㄨˊ」。
  2. ㄎㄨㄥˇㄗˇㄙㄨㄛˇㄔㄨㄤˋ˙ㄉㄜㄒㄧㄤˇㄒㄩㄝˊㄆㄞˋㄖㄨˊ:「ㄖㄨˊㄐㄧㄚ」、「ㄖㄨˊㄉㄠ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儒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學者、讀書人。
    【例】博學鴻儒
  2. 孔子所創的思想學派。
    【例】儒家、儒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術士,古代指有某種特殊技能或知識的人。《說文解字.人部》:「儒,術士之偁。」《周禮.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漢.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
2.學者、讀書人。如:「博學鴻儒」。《紅樓夢》第一回:「忽見隔壁葫蘆廟內寄居一個窮儒。」
3.孔子所創的思想學派。《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4.參見「侏儒」條。
[形]
懦弱畏事。通「懦」。《魏書.卷八八.良吏傳.序》:「是故搏擊為侯,起不旋踵;儒弱貽咎,錄用無時。」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jû/lû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儒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術士,古代指具備專門技能或知識之人。《說文解字.人部》:「儒,柔也,術士之偁。」《周禮.天官.大宰》:「四曰儒,以道得民。」漢.鄭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藝以教民者。」

2. 學者、讀書人。《荀子.儒效》:「用雅儒,則千乘之國安;用大儒,則百里之地久。」《紅樓夢》第一回:「忽見隔壁葫蘆廟內寄居一個窮儒。」

3. 以孔子為宗師之思想學派。《孟子.盡心下》:「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三國志.卷一六.魏書.任蘇杜鄭倉傳.杜畿》:「今之學者,師商、韓而上法術,競以儒家為迂闊,不周世用,此最風俗之流弊,創業者之所致慎也。」

4. 柔順、溫文。《魏書.卷五五.列傳.劉芳》:「為政儒緩,不能禁止姦盜,廉清寡慾,無犯公私。」《鏡花緣》第一九回:「而且無論男婦,都是滿臉書卷秀氣,那種風流儒雅光景,倒像都從這個黑氣中透出來的。」

5. 懦弱畏事。通「懦」。《荀子.修身》:「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唐.楊倞.注:「儒,亦謂懦弱畏事。」《魏書.卷八八.良吏列傳.序》:「是故搏擊為侯,起不旋踵;儒弱貽咎,錄用無時。」

注音: ㄖㄨ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儒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