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照相流通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hoto Graphic Charging System
作者: 郭麗玲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照相流通法的原始構想來自蕭氏(Ralph R. Shaw)。1940年他在蓋瑞公共圖書館(Gary Public Library)裝置一臺顯微流通紀錄的照相機,簡化並改進圖書館的例行業務,省錢省力。後來也有照在一般相紙上的,不需用閱讀機即可查閱。此法的基本原則有4:(1)同時照下3種資料:書籍資訊、連續號碼的處理卡和借書證;(2)紀錄保存在照相底片或印像正片上;(3)書籍歸還時,從書中取出有連續號碼的處理卡依號碼排檔;(4)排檔的處理卡中漏掉任何一號,表示此卡仍在外借的書中,可查閱底片或正片,找出借書人的姓名及地址等資料。
  借書時,讀者將書和借書證交給流通臺,館員打開機器開關,將借書證、書後袋取出的書卡及早已編有序號及蓋好到期日的處理卡放在照相流通機的適當位置,按下曝光鈕就拍好此次處理的照片了,當一卷底片拍完後送去沖洗,再將顯微捲片或照片紀錄排檔。
  還書時,借書人將書送到流通臺,館員將處理卡從書中抽出,若已逾期辦理罰款,書可歸架。處理卡放在特殊檔案中,立即依處理卡號碼一捆梱紮好。
  續借時,若讀者帶書到圖書館,就把處理卡取出,另外辦一次外借即可;若未帶書到圖書館,只將處理卡號、到期日、書名、作者等資料告訴流通臺館員。館員以一張代用卡(通常是不同顏色的)記下這些資料及新的到期日並蓋上續借印章,插入歸還檔中。當填寄到期通知時,注意其處理號碼,若此號碼正落在續借代用卡號碼區時,就不要寄發到期通知,直到續借期滿時才寄出。
  預約處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依架位順序排列的明見式預約請求檔,放在流通檯;歸還圖書依照架位次序排序後,先校對此檔再歸架。另一方式是採用預約代用卡,並依架位順序排好,歸架前先依架位次序查對這些代用卡。
  此法之優點有:(1)有效節省操作、紀錄及供應品;(2)快速而準確;(3)所有借出的圖書均存有永久且完整的紀錄;(4)設備裝置簡單,不須太大改變;(5)每日流通統計十分簡單;(6)任何身分證明文件均可用來借書(不一定要借書證);(7)讀者不參與流通工作;(8)各型圖書館均可採用,有彈性;(9)不用手寫;(10)館員不費眼力、不傷腦筋。
  其缺點為:(1)預約的執行不夠完美;(2)要在流通檔中找出某一本書是很困難的;(3)無法證明某本書尚未歸還;(4)清架很困難;(5)有些流通統計無法做出(如每日各類流通量);(6)借書人沒有借還圖書的紀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照相流通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