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意義建構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nse-making theory
作者: 邱銘心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意義建構理論始於Brenda Dervin女士於1972年所主持的一項研究計畫,理論著重於發掘個人在面對生活情境中各式問題所產生的資訊需求,主動尋求資訊並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從當初理論發展初期由研究結果進而導出理論架構,意義建構理論發展至今,已是圖書資訊學與資訊傳播學的關鍵理論之一,更是一套研究方法。
  意義建構理論的核心假設有二,其一認為意義建構的過程是非常主觀的,視個人的主觀意識與情況而引發適性的建構過程,因此意義建構應從使用者建構的角度為出發點(sense-making as user construct);其二認為意義建構是一個在時間軸中跨越過去現在未來的延續性過程,並且會隨著時間的推進以及資訊搜尋的階段,從一個空間場域中位移至另一個空間場域,因此意義建構的過程是一個跨時空的動態進展(sense-making as time-space and movement construct)。
  意義建構理論的三個重要的元素為情境(situation)、鴻溝(gap)、以及使用/幫助(use/help),並由這三個元素構成了意義建構三角隱喻(sense-making triangular metaphor)(詳見圖1)。情境代表個人在意識到資訊需求存在時的時空場域,因此意義建構的過程是受到環境所影響的。情境的示例有歷史背景、記憶、經驗、以及情境限制等。鴻溝是意義建構理論中最重要的關鍵,在理論中被解釋為個人在面對渾沌情境時所產生的資訊需求以及困惑,而這些資訊需求則包含:待意義建構之行動來解決。鴻溝之示例包含困惑、擔憂、疑問等。使用/幫助為評估資訊需求的方法,也是實際進行意義建構的途徑。使用/幫助的可行途徑有構想、假設、意見、資源、策略等。意義建構理論除了關切意義建構的流程,也同樣的強調結果(outcome)的重要性。然而此理論認為資訊獲取(information acquisition)的結果並非總是正面的,由於個人對於環境因素的判斷與理解不同,也會導致負面的結果。對於結果的詮釋示例包含:影響、未來視域、傷害、阻礙等。
圖1 意義建構三角隱喻(The Sense-Making Triangular Metaphor)
資料來源: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p.74), by B. Dervin, & M. Frenette, 2001, Thousand Oaks, CA: Sage Press.
意義建構理論所提出的微刻時列談法(micro-moment timeline interview)是一個協助研究者在其理論框架中蒐集與分析資料的工具。訪談者先請受訪者回想一個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意義建構關鍵事件(critical incident),並引導受訪者依序從情境-鴻溝-使用/幫助-結果四個元素進行事後回溯與陳述。待受訪者完成一個關鍵事件後,訪談者再接續請受訪者回想下一個關鍵事件並依照相同的陳述流程進行,直至所有的相關關鍵事件都已回溯完畢。
意義建構理論發展至今,在應用上已經廣被圖書資訊、管理、醫療、教育、公共行政等眾多領域所採用,影響力深遠。 Dervin B., Foreman-Wernet, L., & Lauterbach, E. (Eds.) (2003). Sense-making Methodology Reader: Selected Writings of Brenda Dervin. Cresskill, NJ: Hampton.Dervin, B., & Frenette, M. (2001). Sense-Making Methodology: Communicating Communicatively with Campaign Audiences. In R. E. Rice & C. K. Atkin (Eds.),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3rd ed., pp. 69-87). Thousand Oaks, CA: Sage Press.
參考資料:
Dervin B., Foreman-Wernet, L., & Lauterbach, E. (Eds.) (2003). Sense-making Methodology Reader: Selected Writings of Brenda Dervin. Cresskill, NJ: Hampton.Dervin, B., & Frenette, M. (2001). Sense-Making Methodology: Communicating Communicatively with Campaign Audiences. In R. E. Rice & C. K. Atkin (Eds.),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3rd ed., pp. 69-87). Thousand Oaks, CA: Sage Pres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意義建構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