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男女合校教育制度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education System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男女合校教育制度,指的是男女生都能進入相同學校就讀的教育措施。男女合校教育制度早從宗教改革(Reformation)時,就已在新教國家的初等教育中存在,但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年時的美國,男女合校的制度才延伸至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階段。
  在西洋教育史中,公立教育的發展主要是源自對男童的教育,關於女童的教育反而是次要的考量;女童的教育主要是留給家庭與教會來作。此種重男輕女的結果,造成了中等學校和高等學術研究的工作,都是只為男童而設,女童則付之闕如。例如德國的古文中學(Gymnasium)一直到二十世紀才開始注意女童的教育;又如在美國,直至十九世紀時,女童的受教權利仍受到許多學校的質疑。因此,當女生也有平等受教權利的觀念確立後,要求男女合校的呼聲也日益高漲。不過男女合校教育制度的發展仍是漸進的;先是初等教育,次及於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在十九世紀後半期,主張男女合校的運動與討論十分熱烈,終於奠立了現在公立教育中男女合校教育制度的基礎。
  最早的男女合校教育制度,是從宗教改革時德國的初等教育階段開始。雖然在一八七一年時的普魯士法令中,主張除非學校僅有兩位教師,否則應盡可能在教育中將兩性分開。但事實上由於經濟的考量,在當時已有十分之三的城市學校及三分之二的鄉村學校是採男女合校合班的制度,而男女合校的教育制度也一直普遍存在於信奉新教的國家的初等教育機構內。至於美國的男女合校教育制度,則是從獨立革命後開始。後來由於要求男女教育機會平等的呼聲日高,而一些反對男女合校的立論也遭到否認,再加上新開發的社區在經濟、行政方面的考量,原先僅限於初等教育的男女合校制度逐漸擴展至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制度中。
  在現代國家的教育設施中,男女合校的教育制度已成為公立學校的常態;而某些學校採行男女分校教育制度的原因,不再是著眼於男女天生能力的不等,而是從行政或管理的角度來考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男女合校教育制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