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病理學 - 教育百科
文 | |
化 | |
病 | |
理 | |
學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Kulturpathologie, Cultural Pathology |
作者: | 詹棟樑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文化病理學」係指文化疾病,有機體生活所造成的病態。 「文化病理學」採用生物學的方法來探討;從一八九六年法國社會學家李利安菲爾(Paul de Lillienfeld, 1829~1903)出版了〔社會病理學〕(Sociale Pathologie, Social Pathology)以後,文化也受到了影響。因為文化是以生活為基礎,而且文化與社會關係密切,人類學家到今天仍嘗試著欲建立文化生物學,所以「文化病理學」的觀念慢慢傳開來。德國文化學家謝德(Walter Scheldt)所持的觀念更針對文化疾病而言;他認為一種文化由活生生的人所負荷,個人不免有疾病,因此文化也不免有疾病,而文化疾病是以有機體為條件,例如心理、心靈的本質等發生病態。 文化疾病的發生,很多學者認為是外力所致,但也有些學者認為文化本身可能就會發生疾病,並非外在因素和社會因素使然。 對於文化甚有研究的德國文化學派教育家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1882~1963)表示,他對於文化主觀發生疾病的問題沒有興趣,而對於客觀的文化在環境中發生疾病才有興趣。文化疾病值得探討的問題為:文化疾病如何發生?如何形成?如何去觀察出來?這些問題是客觀文化因素的問題。 文化病理學的理論在探討: 1.文化疾病可以分為主觀的情況與客觀的情況兩種,人們可以從兩者存在的意義去探討,即從有機體的疾病與心靈的疾病去區別主觀的與客觀的疾病的不同。2.一個帶病的文化通常是孤獨的,生活圖像有許多值得爭論的地方,人們如以科學的眼光去看,這種文化是缺少目的使然。對於以上情形,斯普朗格認為:文化疾病所遭遇到的現象通常是阻礙、傷害、危害等,這些會造成生活威脅,所以只有適應、平衡、成就能力(或生活能力)等,才能克服它們。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文化病理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