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痱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èi
解釋:
  1. 因毛細孔排汗不順暢,而於皮膚表面隆起的小疹子,通常發於夏天汗多之時。 △痱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fèi
解釋:
[名]
1.常在夏天高溫悶熱環境下,出汗過多而蒸發不暢,導致汗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滲入周圍組織,引起淺表性炎症反應而發出很癢的小紅疹,也稱為「痱子」。
2.風痱。偏癱症的古稱。《漢書.卷五二.竇田灌韓傳.灌夫》:「嬰良久乃聞有劾,即陽病痱,不食欲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uì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中風之疾。《說文解字.疒部》:「痱,風病也。」《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良久乃聞,聞即恚,病痱,不食欲死。」《靈樞經.卷五.熱病》:「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2. 汗疹、熱瘡。《廣韻.平聲.微韻》:「痱,熱瘡。」《正字通.疒部》:「痱,夏月煩熱所發。」

注音: ㄈㄟ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痱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