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皮梅里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ygmalion
作者: 徐進豐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芭蕾歌劇(ballet opera)。希弗汀(Franz Anton Christoph Hilverding)編舞,1753年10月首演於維也納的卡特能多(Kärntnertor)劇院。故事描述雕刻師皮梅里恩(Pygmalion)與他的助手及學徒,在戶外的工作坊揮舞著槌子與鑿子,賣力的工作,園子裡到處堆著原石與半成品;他非常滿意最近的作品,一具名為加拉提亞(Galatea)的女性雕像。他撫摸她,□扮她,迷戀的進而擁抱愛吻她,最後甚至懇求愛神維納斯賦予她生命。這時天空流瀉下三道光芒,雕像突然動了起來,皮梅里恩又驚訝又高興;雕像逐漸有氣息,試著動手挪腳,對任何眼前的一切都充滿好奇;雕像在皮梅里恩的幫忙下,脫離雕架,走下地面,解除了禁錮;他教導雕像跳舞,從簡單依次複雜,最後在維納斯與小愛神邱比特的祝福下,跳了一段幸福的雙人舞。《皮梅里恩》的版本極多。1734年瑪麗.莎蕾(Marie Sallé, 1707-1756)在倫敦自編自演的版本大受歡迎,也引起極大的爭議,由於她只穿著肉色緊身衣,不穿鞋子,遠看像全裸,在那個尚須戴假髮、穿裙撐的時代,她的革命性作法,實在大膽勇敢,不過卻也完成了絕佳的戲劇效果。1745年康帕妮妮(Barbara Campanini,1721-1799)在柏林演了海斯(Jean Baptiste Fransois De Hesse, 1705-1779)的版本,是一段歌劇幕間舞,她是普魯士菲德烈大帝(The Great Frederick)的情婦,宮中的演出據說是裸裎上場,諾威爾可能見過。1748年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的版本則是一齣芭蕾歌劇。本作品反而較像是十九世紀的舞劇,編創者希弗汀是位比諾威爾更徹底實踐「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理論的藝術大師。爾後一系列有關雕像木偶的舞劇在它的激發下被創作出來,如《大理石女》(The Marble Maiden, 1845),《阿瑪》(Alma, 1862)與《柯比莉亞》(Coppélia, 1870)。
參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皮梅里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