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笄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ī |
解釋:
[名] 1.古人髮髻上盤時,用來固定頭髮或別住弁、冕的簪子。如:「玉笄」、「簪笄」。《史記.卷四三.趙世家》:「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 2.古代女子十五歲盤髮插笄,以示成年。特指成年之禮。如:「笄年」、「及笄」。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人盤髮髻所用之簪。如:「玉笄」。《說文解字.竹部》:「笄,簪也。」《玉篇.竹部》:「笄,簪也,婦人笄冠。」《字彙.竹部》:「笄,簪也,所以固髮者。女子年十五而笄。」《禮記.檀弓上》:「南宮縚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髽曰:『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蓋榛以為笄,長尺而總八寸。」《史記.卷四三.趙世家》:「其姊聞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殺。」 2. 古時女子成年所行之禮,相當於男子之冠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漢.鄭玄.注:「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十有五年而笄。」漢.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為許嫁,二十而笄。」 3. 特指女子十五歲或成年。如:「及笄」、「笄年」。《國語.鄭語》:「府之童妾未繼齔而遭之,既笄而孕。」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八:「那家女孩兒叫鶯鶯,當時未及笄歲。」 |
|
注音: | ㄐㄧ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笄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