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反基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ntichrist
作者: 黃懷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顧名思義,反基督就是反對天主,尤其是祂在基督身上的工作。希臘字首anti-表相反,是仇恨的意義。它本是個〔聖經〕名詞,就概念而言,最早可以溯源到〔舊約〕,雖然當這個詞彙正式出現的時候,已經是〔新約〕末期了。
  〔舊約〕部分經文描寫善惡勢力的終極鬥爭。這些經文多半帶有默示的色彩,啟示末日的情狀,忠於天主的子民(真以色列)與仇恨天主的惡魔怪獸(經常被等同為外邦民族)之間的大戰。最清楚的例子要算〔達尼爾先知書〕第七章的一場大戰中出現了四隻野獸,其中最兇狠的第四個獸代表當時迫害以色列的希臘帝國,而那隻「小角」(七8)就是安提約古厄丕法乃,那位蹂躪聖殿的領袖。在〔達尼爾先知書〕,雖然反基督的詞彙未被採用,然而它對反對天主的惡勢力的描寫,乃成了日後這種文學的遠祖。
  與〔達尼爾〕最相近的新約文學是〔默示錄〕,和〔達尼爾〕一樣,反基督的名詞也沒有出現,但是它的形象卻很明顯。第十三章有「從海上來的獸」,這次象徵的是羅馬帝國,第十二章有「紅龍」,同樣是逼害初生教會的撒旦使者,協助它的還有「地上的獸」,可能是羅馬宗教的外邦司祭。在該書末了,天主擊敗了它們(十七至十八章)。另外,保祿(Paul)的〔得撒洛尼後書〕也有將要出現的「無法無天的人」,「喪亡之子」,「敵對者」(雖然在〔得後〕寫作的時候,由於「阻止者」橫瓦在中間,他仍未出現)。
  「反基督」的名詞正式應用在若望(John)書信。它出現在最末時候,可能是指背教的基督徒,否認「耶穌為默西亞」的人而言(若壹二22)。可見若望雖然沒有宇宙鬥爭的描述,他的反基督也是反對天主的人或力量。
  反基督的名詞在〔新約〕之後繼續被採用,從教父時候、中世紀、以至宗教改革時候,一直絡繹不絕。而反基督的形象,也一再落在具體的人(政治或宗教人物)或制度身上,從尼祿到史達林,無數人物都曾被等同為反基督。甚至教會內,或教會和帝國間,敵對的雙方也常互拋反基督的帽子。正如羅馬天主教的作者稱呼那些背棄教會教義的人為反基督,他們的敵對者也常常把他們精神上的領袖--羅馬教宗,視為反基督。這種謾罵與侮辱一再危害教會內的和平,對真理的提升卻完全沒有幫助,反而會成為撒旦陰謀加害的機緣。如果真有反基督的話,這種行為也許就是最反對基督的作為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反基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