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確證主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Verificationism
作者: 張淑媚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確證主義」指事實的判斷及其意義的有無取決於該事實是否能透過經驗予以檢證。換言之,即強調經驗是判斷事實的基礎,必須透過對經驗的歸納方能確證科學真理。這種看法是由本世紀初的邏輯實徵論(logical positivism)者所提出。
  近代實驗科學一直奉歸納法為探尋科學真理的圭臬,然而十八世紀英國哲學家休姆(David Hume, 1711~1776)卻懷疑其合理性:他認為感覺經驗所產生的關聯,無法由類推的方式證明其具有必然性。例如觀察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次太陽從東方升起,但卻不能保證第一萬次是否仍然如此。因為感覺經驗只存有偶然的聯繫,科學法則卻必須有必然性。而偶然和必然之間不存在邏輯上的聯繫,因此以經驗為基礎的歸納法不能證明普遍適用的科學法則。
  然而休姆並未否定歸納法的價值,他仍然堅持歸納法,而否認科學真理的必然性。他區分了必然真理及偶然真理,認為只有不靠歸納的數學和邏輯方是必然真理;至於從經驗事實中所歸納者均為偶然真理,其獲得是一種心理習慣,吾人習慣將某些感覺經驗作相互的聯想,認定其因果關係,以為生活上的指導原則。
  邏輯實徵論者則遵循了休姆對必然與偶然真理的區分,但卻不認同休姆對歸納法的心理學解釋,因而提出其確證主義:一方面肯定透過歸納法的確證以追求科學真理;另一方面試圖尋求歸納法的邏輯基礎。他們認為,科學真理雖是偶然真理,然而成功率極高。因為其雖非傳統的形式邏輯,但卻有其特殊的邏輯內涵,和概率理論相關,可用符號推演運算,卡納普(R. Carnap, 1891~1970)稱之為歸納邏輯。綜言之,邏輯實徵論雖仍遵循經驗歸納的古老路線,卻透過邏輯進行更精密的演算,以概率確證其為逼近必然真理的偶然真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確證主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