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秧歌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Yang Ko Wu
作者: 王克芬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傳統民間歌舞。歷史悠久,流傳廣泛。起源於農業勞動生活。秧歌原指農民插秧、耕耘勞作中所唱的歌,後發展成一種載歌載舞的表演藝術形式。《秧歌》一詞最早見於清代記載。《遼陽縣志》稱,元宵燈節「龍燈、高蹺、獅子、旱船等沿街跳舞,俗謂之秧歌」,有人認為與古代《鄉人儺》儀、舞隊及《英歌》有某些淵源關係。清代《秧歌》最盛,農村、城鎮已廣泛流傳,多以舞隊形式出現,鑼、鼓、鈸、嗩吶齊鳴,幾十人甚至千百人的秧歌隊揮臂作舞,歡聲鼎沸,萬人空巷。「秧歌小隊鬧春陽,轂擊肩摩不暇狂」,「畫鼓秧歌不絕聲」、「如蟻游人攔不住」等清人詩句,描述了這種盛況。清人陸又嘉《燕九竹枝詞》:「早春戲館換新裝,半雜秧歌侑客觴」可知《秧歌》已在戲館表演。據《清平屬檔案》載:清代宮廷有「秧歌教習」,傳授《秧歌》。《秧歌》分大、小場。大場以複雜壯觀的隊形變化取勝,小場是一些三、兩人表演的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小型舞蹈和歌舞小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秧歌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