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糾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ū |
解釋:
[動] 1.纏繞。如:「這團毛線糾在一起了。」《文選.淮南小山.招隱士》:「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 2.集聚、集結。《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後漢書.卷七○.荀彧傳》:「若紹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3.督察。如:「糾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 4.檢舉、告發。如:「糾舉」、「糾劾」。《隋書.卷二五.刑法志》:「詔有能糾告者,沒賊家產業,以賞糾人。」 5.矯正、改錯。如:「糾正」。《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ǔ |
解釋:
(一)之又音。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kiù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糾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ㄐㄧㄡ 1. 集聚、集結。《說文解字.丩部》:「糾,繩三合也。」《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晉.杜預.注:「糾,收也。」唐.孔穎達.正義:「糾者,聚合之意,故為收也。」《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荀彧》:「若紹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2. 纏繞。如:「糾纏」、「糾結」。漢.賈誼〈鵩鳥賦〉:「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纏?」漢.淮南小山〈招隱士〉:「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 3. 督察。如:「糾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刑典,以詰邦國,以刑百官,以糾萬民。」 4. 檢舉。如:「糾舉」、「糾劾」。《隋書.卷二五.刑法志》:「詔有能糾告者,沒賊家產業,以賞糾人。」 5. 矯正。如:「糾正」。《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 ㈡ㄐㄧㄡˇ,ㄐㄧㄡ之又音。 |
|
注音: | ㈠ㄐㄧㄡ ㈡ㄐㄧㄡ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糾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