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編磬 - 教育百科
ˋ
  • 漢語拼音 biān qì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iān qìng
解釋:
樂器名。打擊樂器。中國古代禮樂中重要樂器,由石或玉做成「磬」,常見十六面為一組,以大小或厚薄定音高,按音高或面數排列為一排或上下兩排。可演奏出具有十二律的音高。「金石之聲」中的「石」就是指編磬。磬身雕鏤虎、魚、鳳鳥等花紋為飾,是先民樂舞活動及祭祀典禮中不可或缺的樂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編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祭孔金石革木類:
編磬為祭孔雅樂用器之石類樂器,由數片石磬懸掛而成。常見者有上下各八,共十六枚編懸於架上,以堅木為槌,竹為柄,司磬者擊之。 在周代的編磬,大小隨音高而變,愈小者意愈高;宋代以後,磬的大小相仿而改以厚薄定音,磬愈厚者則音愈高,愈薄則音愈低。在一九七八年,湖北隨縣發掘曾侯乙墓,其中有二千四百多年前的編磬,分兩層懸掛於錯金文飾的銅架上。共四十一枚,懸於架上的有三十二枚,各層為五聲音階。
資料來源: 臺灣音樂館 傳統民族樂器資料庫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