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竭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ㄐㄧㄣˋㄑㄩㄥˊㄐㄧㄣˋㄖㄨˊ:「ㄐㄧㄝˊㄔㄥˊ」、「ㄐㄧㄣˋㄒㄧㄣㄐㄧㄝˊㄌㄧˋ」、「ㄕㄥㄌㄧˋㄐ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竭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é
解釋:
  1. 盡、窮盡。
    【例】盡心竭力、聲嘶力竭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ié
解釋:
[動]
1.負載。《禮記.禮運》:「五行之動,迭相竭也。」《文選.木華.海賦》:「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栖百靈。」
2.枯竭、乾涸。《詩經.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國語.周語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3.盡、窮盡。如:「盡心竭力」、「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左傳.莊公十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楚辭.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竭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負載。《說文解字.立部》:「竭,負舉也。」《禮記.禮運》:「五行之動,迭相竭也。」晉.木華〈海賦〉:「擘洪波,指太清,竭磐石,棲百靈。」

2. 枯竭、乾涸。《詩經.大雅.召旻》:「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國語.周語上》:「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3. 窮盡。如:「盡心竭力」、「取之不竭,用之不盡。」《左傳.莊公一○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東周戰國.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

4. 敗壞。《左傳.宣公十二年》:「故曰律否臧,且律竭也。」西晉.杜預.注:「竭,敗也。」唐.孔穎達.疏:「水之竭似法之敗,故云竭,敗也。」

5. 亡。《莊子.卷四.胠篋》:「脣竭則齒寒。」《呂氏春秋.卷十五.權勳》:「脣竭而齒寒。」東漢.高誘.注:「竭,亡也。」

6. 袪除。《素問.陰陽應象論》:「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清.張隱庵.集注:「病在胸膈之上者,因其上而發越之;其在胸腹之下者,因其下而引去之。」

7. 遏止。《淮南子.卷一.原道》:「所謂後者,非謂其底滯而不發,凝竭而不流。」清.王念孫.雜志:「竭之言遏也。《爾雅》曰:『遏,止也。』」《鹽鐵論.卷六.疾貪》:「貨賂下流,猶水之赴下,不竭不止。」

注音: ㄐㄧㄝ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竭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