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慢性病 - 教育百科
老 | |
人 | |
慢 | |
性 | |
病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Elderly Chronic Illness |
作者: | 陳滋茨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由於國人平均餘命不斷延長(民國四十五年臺灣地區居民的平均壽命為男性六十歲,女性六十四歲;至民國八十二年為男性七十二歲,女性七十七歲),同時出生率及死亡率的大幅下降,使得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持續增加(民國四十年為2.45%至民國八十二年增為7.09%)。隨著人口的老化,疾病的型態趨向以長期慢性為主。民國八十二年(1993)臺灣地區十大死因中慢性病即占大多數,如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分居臺灣地區十大死因的第一、二、四、五、九位。 慢性病通常不會立即致命,具有較長的病程,會逐漸進展造成死亡,或是病人在身、心功能不全的情況下與疾病共度餘生。根據美國慢性病委員會的定義,慢性病具有一種或多種以下特徵:是永久性的、會留下殘障、具有不可逆的病理變化、需要特殊復健訓練、需要長期照護。 並非所有的慢性病均發生於老年人,但不可否認的,影響老年人健康最大的問題確實是慢性病,且多數的老年人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民國八十一年臺灣地區六十五歲人口住院的主要原因為慢性病,包括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心臟病、糖尿病、骨骼肌肉系統疾病等。慢性病不僅使病人身體活動受限制,亦造成心理的衝擊,直接造成家庭的負擔,並形成社會、經濟等問題。 照顧慢性病人的目標,應放在預防進一步的傷害或失能,協助病人及家屬接受疾病引起的改變,預防合併症的發生,盡可能保存他們身體、心理、社會、經濟的功能。 慢性病威脅國人健康已是不爭的事實,有關慢性病的防制工作應及早開始,內容包括: 1.初級預防:攝取均衡飲食,保持良好的營養,避免過度飲食;適當的工作;正當的休閒及規律性運動;充分的休息與睡眠;保持大小便暢通;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情;維持與家庭、朋友、社會的關係。 2.次級預防: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問題,早期治療,避免病情惡化,成為殘障。 3.三級預防:重點在復健,儘可能保存病人及家屬身體、心理、社會、經濟的功能。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老人慢性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