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耿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耿橘字庭懷,明北直河間人。天啟年間任官常熟時,值東林講學之風盛,乃修復虞山書院請顧憲成主教,太守李右諫、御史左宗郢亦先後聚講於此;憲成離去之後,橘遂成為該書院的主要講師,宣揚東林之學。惟據〔明儒學案〕所載,耿橘之學較近於近溪一派;其立朝清名重於天下而不喜節義之說,與東林尚節義之風不盡相同。
  耿橘平日在東林講學,以「性善、無欲、窮理」為宗旨,「遇事乃見其真功夫」為講學內容;其〔論學〕有謂:「〔中庸〕大段,只是費隱顯微有無六字,六字根柢只一性字。」橘崇信孟子之性善論,其學從性理諸說到明辨善惡是非,揉和孔子的學與行,程、朱的天理,行動上更積極發揮陽明道統的意識,知善惡、知孝悌的「致良知」之精神。此外,並強調人心順歸於寂感,持「戒慎恐懼」四字,為常起常滅之人心,尋得本體。因為人心原是「道」之本然變化,但不是純任自然,遺棄世事;反之,唯有持戒慎恐懼之心,盡個人本分,順天秩倫理,以完成有寂有感而實歸於一的大道,所以為人必須求心所在,以免為外物形骸所役,「心不在焉」四字是點化人之所以為人之靈丹,而「身有所忿懥」是鍛鍊學人的鼎鑊,使人了解心是最重要之處,勿役於口耳鼻等體色香味之物,頗得陽明心學之神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耿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