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教育運動 - 教育百科
社 | |
會 | |
教 | |
育 | |
運 | |
動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程運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社會教育運動起源於民國元年(1912);時蔡元培任教育總長,即在教育部中設社會教育司,主管全國民眾教育行政事項。 民國十八年,國民政府公布教育宗旨,「充實人民生活,扶植社會生存,發展國民生計,延續民族生命」為目的,社會教育為內涵之一;而實施方針第三條更特別規定:「社會教育必須使人民認識國際情況,了解民族意識,並具備近代都市及農村生活之常識,家庭經濟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備之資格,保護公共事業及森林園地之習慣,養成恤貧防災互助之美德。」廣義的社會教育,可包括民眾教育、成年補習教育、公民教育、特殊教育、新生活運動等。學校與家庭都是社會的組織,因此最廣義的社會教育也可包括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由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來看,對於社會教育可說是極為重視。 民國二十二年,蔣中正提倡新生活運動,是因為見到我國國家與社會均瀕臨崩潰的邊緣,當時紀綱廢弛,道德淪喪,人民生活亦沒有規矩準繩,乃提倡新生活運動思有以矯正。新生活運動實際上就是社會教育,是要使所有國民都要過合乎「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的新生活,且每一個國民都能整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以達全體國民生活軍事化、生產化、藝術化的最終目的。至於推行事項,包括:實施民眾訓練與編組,促進社會合作事業之組織,加緊各種社會教育之普及;其中社會教育的推行,可說是實行新生活運動的最主要動力。 至今社會教育在我國教育的發展上,仍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過去的社會教育以掃除文盲、推行識字運動為主,而現在的社會教育則必須與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相結合,成為全民教育的主流。因此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必須深入民間,切實掌握社會脈動,以身作則,與社會大眾生活打成一片,且社會教育的各種計畫與設施,必須密切配合各級各類教育,不僅要教導國民適應當前的社會,並且要指導他們適應未來的社會,有計畫改造當前的社會並引導其進步。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