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自利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zì lì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ì lì
解釋:
只圖自己的利益。《莊子.讓王》:「樂與政為政,樂與治為治,不以人之壞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時自利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自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elf-Interest
作者: 但昭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凡有關己身之福祉及利益者即為自利。針對什麼東西有利於己,有兩個看法。一是認定每一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都相同,依此推衍,凡是有利於一個人的,對其別人也都有利;這看法的解釋是有些事物,如健康和財富,對所有人均是自身的利益。另一種看法認為,什麼樣的事物對己有利,要以「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和「這個人想要什麼東西」以為斷,假如這個人是正義之士,那麼他的自身利益及他所要的事物必然和一個不義之人的自身利益及其所需事物不同,故而什麼東西算是自利,要因人而定。
  倫理學中的自我主義(egoism)主張:個人行動的目標就是在追求自利,故凡有利於己的行動,就是個人應採取的行動;若同時有兩項行動能促進個人福祉,那麼應採取的行動是那能創造個人較大利益者。由於支持自我主義的理論家對於什麼是自利有不同的主張,故在如何追求自利上也有不同的看法。
  自利的追求和個人欲望的滿足是兩回事。在很多事例中,個人欲望的滿足並不利於個人長期利益。如吃喝玩樂可以滿足一時的欲望,但就長期的觀點而言,卻足以使人傾家蕩產且危及健康。因此許多理論家主張應追求的是理性的自利(rational self-interest)。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自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