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茅山派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李豐楙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茅山派為道教派別,是道教符籙科教派的三大宗派之一,(另外兩宗為龍虎宗和閤皂宗)為南朝梁陶弘景所開創。上清派經楊(羲)、許(謐、翽)的創建,王靈期的推廣,在東晉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宗教影響力。後來經陸修靜到陶弘景,不斷對上清經作蒐集整理的工作,在茅山經營凡數十年,開創了對後世道教發展有深遠影響的茅山宗。陶弘景一生歷經南朝宋、齊、梁三個朝代,學識淵博,於陰陽五行、風角星算、醫術本草等無不通曉,又是有名的 「山中宰相」,梁帝有事常相與諮商。他既是上清派的重要傳人,又是茅山宗的一代宗師。絕意仕進,隱居茅山後,便著手弘揚上清經法,除廣泛蒐集整理上清經外 ,又編撰帶有教派史性質的〔真誥〕,並著有〔登真隱訣〕、〔真靈位業圖〕等重要道書,又整理本草圖籍及其他丹方、藥方等;並曾冶煉刀劍,著有〔刀劍錄〕。晉、宋以來,到茅山修道的人很多,但並未把茅山發展成上清派的基地。直到陶弘景居茅山後,開設道館,招收徒弟,弘揚上清經法,使茅山成為上清派的傳道基地,並創立了茅山宗。陶弘景所創茅山宗的特點,是以上清經為主,兼收並蓄各派道法,同時也不排斥儒釋思想,以出家居道館修煉為主,信徒通常自稱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其教法以存思、誦經為主,也重視金丹燒煉及本草藥物的服用,崇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同時又兼習靈寶、三皇等經戒法箓,主修經典為〔上清大洞真經〕,在南方知識層頗為盛行。到唐代,經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宗師的努力,茅山宗成為唐代道教的主流派,勢力遍及大江南北,頗受李唐皇室的尊崇。宋元茅山宗香火仍盛,元代以後由正一道一統江南三山符籙,而茅山也一直有其影響力,道法傳續,始終不斷。直到日本侵華時,宮觀受到摧毀,大陸文革時破壞更為嚴重,文革後正逐漸恢復中。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茅山派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