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凝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ㄧㄝˋㄊㄧˇㄩˋㄌㄥˇㄐㄧㄝˊㄔㄥˊㄍㄨˋㄊㄧˇㄏㄨㄛˋㄑㄧˋㄊㄧˇㄧㄣㄐㄧㄤˋㄨㄣㄗㄥㄧㄚㄅㄧㄢˋㄔㄥˊㄧㄝˋㄊㄧˇㄖㄨˊ:「ㄋㄧㄥˊㄐㄧㄝˊ」、「ㄋㄧㄥˊㄍㄨˋ」、「ㄌㄥˇㄋㄧㄥˊㄈㄚˇ」。
  2. ㄐㄩˋㄐㄧˊㄐㄧˊㄐㄧㄝˊㄖㄨˊ:「ㄋㄧㄥˊㄕˋ」、「ㄋㄧㄥˊㄕㄣˊ」、「ㄋㄧㄥˊ」、「ㄋㄧㄥˊㄨㄤ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凝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ng
解釋:
  1. 液體結成固體或氣體變成液體。
    【例】凝結、凝固
  2. 聚集、集結。
    【例】凝聚
  3. 專注、集中。
    【例】凝思、凝望、凝神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níng
解釋:
[動]
1.液體結成固體或氣體變成液體。如:「凝結」。《易經.坤卦.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詩:「幕中草檄硯水凝。」
2.聚集、凝集。如:「凝聚」。唐.王勃〈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宋.歐陽修〈漁家傲.九月霜秋秋已盡〉詞:「雲欲凝,雁來應有吾鄉信。」
3.成、形成。《書經.皋陶謨》:「撫于五辰,庶幾其凝。」漢.孔安國.傳:「凝,成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
4.鞏固。《荀子.議兵》:「兼并易能也,唯堅凝之難焉。」
5.止、停。唐.孫處玄〈句〉詩:「日側南澗幽,風凝北林暮。」宋.盧祖皋〈望江南.疏雨過〉詞:「因看胡蝶著雙飛,凝扇立多時。」
[副]
1.注意力專注或集中。如:「凝思」、「凝望」。唐.白居易〈霓裳羽衣歌〉:「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
2.徐緩。《文選.謝朓.鼓吹曲》:「凝笳翼高蓋,疊鼓送華輈。」唐.白居易〈長恨歌〉:「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形]
1.盛美、華麗。唐.韓愈〈幽懷〉詩:「凝妝耀洲渚,繁吹蕩人心。」
2.肅重、莊嚴。《淮南子.兵略》:「湫漻如秋,典凝如冬。」《新唐書.卷一二四.宋璟傳》:「璟風度凝遠,人莫涯其量。」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gî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凝結。
  2. [[動] ] 指心情上鬱結、懊惱。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凝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