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蘆葦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atlaxque
作者: 張巧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此舞起源早於1066年,即丟擲蘆葦之舞,為墨西哥Pahuatlan及伊達哥(Hidalgo)地區的歐特密(Otomi)印地安人的舞蹈。在墨西哥中部的阿茲堤克人(Aztec)的月曆中,阿克特(Acatl)即蘆葦之意,為一日和一年之名。他們以二十五年為一輪,稱之為束。此字Acatlaxque的象形文字即由蘆葦捆成的一束〔見阿茲堤克舞蹈(Aztec Dance)〕。蘆葦舞約由十二位青年男子及馬林奇(Malinche)所表演。馬林奇為一男孩,身穿白長衣,手執一葫蘆,蘆內裝著一塊漆木或一條節狀的銀製蛇。其他的舞者身穿白棉布套衫,紅色及膝長褲,並以一紅色頭巾在一肩上繫成十字形,頭戴一錐形附有飾帶的紙帽。他們手上各自拿著一束蘆葦(由十到十二根蘆葦輕捆成一束,並以一滑結固定,其上有燦爛奪目的羽毛裝飾)。首先,在教堂裡笛鼓合奏的樂聲中,舞者分列兩行表演複雜的舞步,接著,在面對敞開大門的中庭裡,舞隊變成一長列,舞者以跳躍舞步,前進、後退、鞠躬、轉身作為開場舞。隨後,焦點人物馬林奇出場,眾青年以他為中心圍成一圓,當一青年以銀蛇蠕動著通過他的頭上時,其他舞者即成單或成雙出列,圍著馬林奇跳著各式各樣的舞步。最後,馬林奇被高舉放於一小木台上,舞者停止跳舞,並一個個丟下他們的蘆葦,這些蘆葦堆成一個天篷狀物覆蓋著馬林奇。此種動作重複數次,當舞者緩慢地繞圓移動時,此蘆葦篷的圓頂亦隨著旋轉。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蘆葦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