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歌舞異處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傅元龍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古時歌舞異處,歌者與舞者所在位置不同。[白虎通義.禮樂篇]:「歌者在堂上,舞在堂下;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歌舞原本同源,皆為人類情感之表達。[詩大序]云:「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唯歌與舞終究有別,[禮記.樂記]云:「歌詩其聲也,舞動其容也。」又「歌者直己而陳德也」,故歌者象德。而舞者重形,舞者最重要的是表演動作,故舞者象功。
  歌舞須相互搭配演出,但歌者與舞者異處,[白虎通義]舉證說明:「郊特性曰歌者在上。論語曰季氏八佾舞於庭。書曰下管鞀鼓笙鏞以間。」詳言之,是引述了三部書的記載而加以證明:(1)[禮記.郊特性]云:「歌者在上。」(2)[論語.八佾]孔子責魯大夫季孫氏,僭用天子之舞樂,有「八佾舞於庭」之句。(3)[尚書.益稷]記載舜時之樂官夔所說的話:「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下管芪鼓,合止祝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簫韶九成,鳳皇來儀。」這段話的大意是:堂上敲打樂器、彈起琴瑟,唱起歌來;堂下吹起管樂,打起小鼓,扮演飛禽走獸的舞隊,踏著節奏跳舞。由此足資佐證古時歌舞異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歌舞異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