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長鰭虹燈魚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長鰭虹燈魚
英文名: Bolinichthys longipes
描述:
體延長,側扁。頭中大。吻鈍圓而不突出。眼大;眼球後部虹膜具新月形發光組織。口頗大,上頜骨狹長,末端略為擴大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上下頜具數列細小齒,上頜骨前緣具大而銳利的齒區,下頜後部另具數個強鉤狀齒,鋤骨、腭骨均具銳利小齒。體被弱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1-13,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長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3-15;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無硬棘。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鼻部背位發光器(Dn)無;鼻部腹位發光器(Vn)小而圓形;眶後緣具3個一列之小型發光器;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明顯較Op2小;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緊臨側線上緣;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PVO1在PVO2的略前下方;胸部發光器(PO)5個,PO3略為昇高,PO4更高;腹部發光器(VO)5個,VO2昇高,略比PO4低;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間,接近側線下緣;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呈鈍角狀,SAO1位於VO5的稍後上方,SAO3緊臨側線的上緣;體後側位發光器(Pol)2個,呈斜線排列,Pol1位於AOa列的後上方,Pol2在脂鰭下方,在側線上緣;臀鰭前部發光器(AOa)5-6個,沿臀鰭基底水平狀排列;臀鰭後部發光器(AOp)3-4個,沿尾柄腹側狀排列;尾鰭前位發光器(Prc)3個,呈2+1方式排列,Prc2位置略高於Prc1,且在其後方,Prc3在側線上緣;尾上腺(SUGL)具1-3覆瓦狀發光鱗;尾下腺(INGL)具2-3覆瓦狀發光鱗。此外,在頭部、腹鰭基部上緣、背鰭基中部及臀鰭的AOa1下方皆具1-2個發光鱗。
分布:
分布於北緯20°至南緯18°的印度洋及北緯30°至南緯20°的太平洋。臺灣則發現於西南部、東部及東沙群島等周邊水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Bolinichthys longipes (Brauer, 1906)
形態:
體稍高而側扁,吻鈍圓,口大,口裂超過眼眶後緣。眼大,其水品體後方有彎月形之白色發光組織,頭部發光器Vn存在而Dn缺如;雄魚頭背部具兩列發光組織。臀鰭起點稍後於背鰭基,而臀鰭基略長於背鰭基。胸鰭甚長可達臀鰭中點上方。背鰭、腹鰭及臀鰭基底有少許發光組織。PLO、VLO、SAO1及Prc3,皆位於側線上。3個Prc、2個Pol。SUGL及INGL同時存在。
分布:
太平洋及印度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水域,台灣東部海域、東沙島及南海。
生態習性:
有明顯日夜垂直洄游,日間約棲息於500~700公尺水層;夜間則上浮至100公尺以淺攝食。
利用:
常以中層拖網漁獲之,目前甚少為人類所利用。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燈籠魚目(Order Myctophiformes)
首目:
燈籠魚形首目(Superorder Scopelomorpha)
科:
燈籠魚科(Family Myctophidae),Lanternfishes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長鰭虹燈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