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平衡能力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學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平衡就字面來解釋,乃是平均或均衡的意思,大部分是指物體的穩定狀態而言。平衡可分成穩定平衡、不穩定平衡及隨遇平衡三種。大體而言,底面與平衡的關係最大,亦即要達到穩定平衡必須保持重心在底面,擴大底面積和使向力的來源集中於底面。而以各種力量使人體移動時保持原來姿勢,因而能不增加位移,即為不穩定平衡。至於隨遇平衡則是指物體移位而仍保持平衡,如不倒翁。
  人體在運動時之平衡能力,可分為靜力性平衡與動力性平衡:靜力性平衡能力為個體保持穩定姿勢的能力;而動力性平衡則指在激烈運動中維持平衡的能力。
  人們在運動中有維持身體穩定的能力,乃是由於在自我受容器中,有主司平衡的感覺器官--內耳的三半規管和位於起部的平衡囊。三個半規管由前、後、外側半規管所組成;每個規管的一端成膨大狀,在膨大部內覆蓋著薄膜頂(Cupula)的毛細胞群,突出在淋巴液中,當作頭部運動時,該運動的加速或減速會受淋巴液的流向影響而使該神經細胞透過前庭神經,將情報傳送至神經中樞。平衡囊內有平衡斑,在其上面有耳石,當頭部傾斜時耳石會移動來刺激平衡斑,以傳送情報至中樞神經。故由上述之自我受容器所獲得的情報送至中樞,並且與小腦發生聯繫以調整身體各部肌肉的緊張程度,以維持身體穩定能力。
  有關平衡能力的測驗包括鶴立測驗、縱向踩木測驗及單腳前掌支撐前平衡測驗等。其最主要用途乃是:(1)當平衡是教學任務時,作為判定成績的方法;(2)作為評估選手能力的方法;(3)可用來檢測身體各部位的動覺感受器是否有損;(4)作為測量一般運動能力的因素。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平衡能力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