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複製理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production Theory
作者: 陳麗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育和工作之間關係的實證性理論主要為複製理論。一般複製理論即為社會學中所稱的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帕森斯(T. Parsons)、殷克斯(A. Inkeles)和德瑞本(R. Dreeben)均有相關著作。功能主義觀點被許多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用來說明組成文化和社會的現象,以了解它們如何對社會發生作用。根據這個觀點,為使年輕人能成為幹才,社會就必須發展出一套培育的方法。基於這個觀點,殷克斯和史密斯(D.H. Smith)對六個國家的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學校經驗是勞工態度的最佳預測因子,而且是使工廠營運具有效率和員工具有效能所必備。然而,功能主義在解釋教育和工作間的一致性時有兩個主要的缺點:第一,不能確定一致性發生的過程,也無法提供歷史性的確認,只能靜態分析兩者的邏輯關聯,而不能提供動態性分析解釋。雖然學校和工作場所會隨時間而改變,但改變的動態在功能主義的解釋並不明顯;第二,功能主義派忽視成人能力上的差異,以及學校和工作場所對不同種族、性別、社會階層之差別待遇。
  以現代社會而言,為了使這一代的年輕人能夠勝任他將來所從事的工作,學校必須「複製」工作場所的組織、管理等特徵,使學生能夠在就業前熟悉工作情況,換句話說,學校應該對此有所準備。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複製理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