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小型學術圖書館規畫計畫(美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he Planning Program for Small Academic Libraries,簡稱PPSAL
作者: 彭慰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小型學術圖書館規畫計畫」是在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管理研究處支持下,1970年代在大學暨學術圖書館之規畫方面頗有成就。1973年在韋伯斯特(Duane E. Webster)擔任管理研究處主任之時期,促成「管理之檢查與分析計畫」(MRAP)方法之頒布。在1975年由「管理之檢查與分析計畫」中又衍生出一分「小型學術圖書館規畫計畫」(簡稱規畫計畫)以幫助小型的學術圖書館用自我研究(Self-Study)的方法,評鑑其服務成效。
  該規畫計畫是為館員人數在20人以內的小型學術圖書館所設計的。整個計畫的進行需時4至6個月。所用之觀念和技術雖可用於其他類型圖書館,但主要是為小型學術圖書館之用,是一規畫研究以導引其未來發展。在選擇幾個小型大學圖書館作測驗後,雖然各圖書館的情況不盡相同,但根據共同的目的、功能和活動等,歸納出一觀念模式(Conceptual Model),此觀念模式把圖書館的目的和活動分為政策、圖書館使用者、服務傳送、管理等4大範疇。在4範疇規畫計畫之自我研究,重點在改進圖書館而不是僅止於批評;因此,不只是要找出問題或缺點,也在找出優點和改進之道。這種協助性的自我研究法,在幫助圖書館拓展其應變能力方面的目標是:
(一)圖書館形成一種應變的正確態度,不僅在預測改變,同時要有計畫的設計改變,把改變放在圖書館作業中。
(二)增加圖書館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因應日益複雜的環境。
(三)促進大學本身對圖書館所提供教學和服務等項目的了解,積極使用圖書館之各項資源和服務。
(四)增進館員對改進圖書館各項資源與服務之知識。
  此外,為因應各圖書館的個別差異,尚須有一套改進該圖書館各項服務和作業的特殊目標,由各圖書館在參加規畫計畫時擬定。
  規畫計畫的作業過程可分為覺醒、決定、組織、蒐集分析資料、行動規畫、溝通結果、研究小組報告、實施、評估和進一步規畫、協助性的自我研究之問題等9個步驟。在決定是否參加規畫計畫,先要考慮館內員工所投注的時間和經費。大部分圖書館花費4至6個月完成研究,有些花費近一年的時間。花費的經費包括付給管理研究處的協助費用及間接費用,如員工時間、電話費。
  總而言之,「小型學術圖書館規畫計畫」是基於小型的大學本身重視圖書館和資訊環境的改變,希望圖書館積極提供服務和資訊;而圖書館本身也體認到此需要,願意積極提高圖書館效能,以滿足大學本身教學之需要。
  自1979年至1983年,參加該規畫計畫之圖書館約有20餘所,代表該計畫在小型的學術圖書館有訴求性,也代表其可行性。規畫計畫的成功在於集體規畫程序,由於所有人士,包括大學行政人員、教員、學生和圖書館全體員工的積極參與計畫,以集體之規畫完成高品質之分析和建議事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小型學術圖書館規畫計畫(美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