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故訓明則理義明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張鍠焜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故訓明則理義明」是清代學者戴震(東原)之語;認為明白了古籍經典的文字意義,自然能明白聖人所說的理義(現在多寫為義理)。戴氏在〔題惠定宇先生授經圖〕一文中提到這一觀點;文中首先批評後世有漢儒經學和宋儒經學之分,前者重在故訓,後者重在理義之不當。於是就著惠定宇的〔授經圖〕,推崇講故訓者也就在闡明理義;如果拋開故訓,只憑自己的主觀推想,所得結果必然不合乎聖賢所言的真意。所以探討聖賢理義要根據古籍經典,但古籍經典的文字意義與今日文字意義有些差異,所以要透過訓詁的過程,解明古文字的意義,古文字意義明白了,自然也能讀通古經,同時古經的理義,也存在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之中,廣泛的稽考古代典章制度,有助於明白古經的理義,說明讀書須要根據原書的旨趣,再加上實際驗證,才能真正把握書中的道理和意義,如果憑藉自己的意思,妄自測度書文,就不是正規的讀書之道了。
  這篇文章表現戴氏認為古代和當時已有很長的時間距離;所謂經,即是五經,成於先秦時代,可以推溯到西元前數百年,宋朝在西元後十至十三世紀,而漢朝則在西元前二世紀至西元後三世紀之間。以一千多年後的人,要了解西元前數百年的著作,必然有了解文字意義的困難,那麼以漢儒的解釋為橋樑,應該比憑空測度可靠,所以漢代的訓詁對了解古經的理義,有重要的功用,即是不可忽視「故訓」(早期的解釋)的意思。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故訓明則理義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