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烙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ㄕㄠㄖㄜˋ˙ㄉㄜㄐㄧㄣㄕㄨˇㄊㄤˋㄎㄠˇㄖㄨˊ:「ㄆㄠˊㄌㄨㄛˋ」。
  2. ㄊㄤˋㄎㄠˇ˙ㄉㄜㄧㄣˋㄏㄣˊㄖㄨˊ:「ㄇㄟˊㄏㄨㄚㄌㄨㄛˋ」。
注音:
解釋:
  1. ㄩㄥˋㄕㄠㄖㄜˋ˙ㄉㄜㄐㄧㄣㄕㄨˇㄊㄤˋㄎㄠˇㄖㄨˊ:「ㄌㄠˋㄧㄣˋ」。
  2. ㄐㄧㄤㄕˊㄨˋㄈㄤˋㄗㄞˋㄕㄠㄖㄜˋ˙ㄉㄜㄍㄨㄛㄕㄤˋㄎㄠˇㄕㄡˊㄖㄨˊ:「ㄌㄠˋㄅㄧㄥ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烙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ào
解釋:
  1. 用燒熱的金屬燙、烤。
    【例】烙印
  2. 將食物放在燒熱的鍋上烤熟。
    【例】烙餅
注音:
漢語拼音: luò
解釋:
  1. 用燒熱的金屬燙烤。
    【例】炮烙
  2. 燙烤的印痕。
    【例】梅花烙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ào
解釋:
[動]
1.用燒熱的金屬在牛馬或物體上留下標誌。如:「烙印」。
2.熨、燙。如:「烙衣服」。
3.將食物放在燒熱的鍋上烤熟。如:「烙餅」。《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自到廚下烙了一斤麵餅,炒了一盤韭菜,自捧出來陪著。」
注音:
漢語拼音: luò
解釋:
參見「炮烙」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相關資料連結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音讀: lo̍k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語音)ㄌㄠˋ

1. 用燒熱之金屬在牲畜或器上灼燙,留下標誌。大徐本《說文解字.火部.新附》:「烙,灼也。」宋.蘇軾〈書韓幹牧馬圖〉:「鞭箠刻烙傷天全,不如此圖近自然。」《明史.卷七五.職官志四》:「凡騎操馬匹印烙、俵散、課掌、孳牧,以時督察之。」

2. 將麵食置於燒熱之鍋鐺烤熟。《儒林外史》第一回:「王冕自到廚下烙了一斤麵餅,炒了一盤韭菜,自捧出來陪著。」《醒世姻緣傳》第五八回:「相旺跨進門去,天將晌午,調羹合小珍珠在廚房裏邊柴鍋上烙青韭羊肉合子,弄得家前院後噴鼻的馨香,饞得相旺嘓嘓的嚥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八回:「一會兒,店家送上些甚麼片兒湯、烙餅等東西,我就讓那弓兵在一起吃過了。」

3. 燙平衣物。如:「烙衣服」。《土風錄.卷五.烙鐵》:「熨衣服有柄者曰烙鐵。」

4. 燒燙、灼痛。《老殘遊記》第一○回:「伸手一摸,納夜明珠卻甚熱,有些烙手。」

㈡(讀音)ㄌㄨㄛˋ

1. 灼、燒,古代以燒紅鐵器灼燙身體之酷刑。《遼史.卷六一.刑法志上》:「拷訊之具,有粗、細杖及鞭、烙法。……鞭、烙之數:凡烙三十者鞭三百,烙五十者鞭五百。」《封神演義》第六回:「只見九間殿上烙得皮膚筋骨,臭不可聞。」

2. 「炮烙」:古代酷刑之一,用燒紅鐵器灼燙身體。亦作「炮格」。《荀子.議兵》:「紂刳比干,囚箕子,為炮烙刑。」《韓非子.喻老》:「紂為肉圃,設炮烙,登糟丘,臨酒池。」《大宋宣和遺事.亨集》:「徽宗大怒,遣中使執於觀下,令有司栲問,箠掠亂下,又加炮烙,詢問此人為誰,其人略無一語,亦無痛楚之色,終不肯吐露情實。」

注音: ㈠(語音)ㄌㄠˋ ㈡(讀音)ㄌㄨ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烙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