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語言、真理與邏輯〕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語言、真理與邏輯〕係英國邏輯實徵主義哲學家艾爾(Alfred Jules Ayer, 1910~1991)於一九三六年所完成的重要論著,曾於一九四六年出版修訂版。是由邏輯實徵論的角度企圖解決包括知識論、道德、美學、及形上學問題的一本書。
  艾爾貫穿本書的立論點,在其對知識的探討中即已形成。首先他認為一項有認知意義的命題應當符合經驗檢證,或是符合邏輯形式。亦即一項命題可由經驗的角度檢證它為真或假,或者是符合邏輯的,比如數學命題。除此之外,無法再找到能作為知識成立條件的其他準繩。沿續這樣的觀點,艾爾認為道德語句並沒有認知意義。當人說「你不應當殺人」時,實即只是表達出「你殺人」這樣的語句,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說話者的情緒,以及要求或命令人產生與他相同的情緒。故「你不應當殺人」同時亦能顯露出說話者對這行動具有負面的情緒反應,並命令別人亦產生這類負面的反應。但主觀自然論者認為一項道德語句是指說話者個人內在情緒的表達,比如同樣的「你不應當殺人」這語句,實際是「我討厭殺人,你也應當討厭它」。因此這類語句也就能檢證,能具有認知上的意義。主觀自然論所認為道德語句有認知意義卻是艾爾在此書中所竭力反對的。所以他認為道德語句是個人情緒的流露,只是表達出類似於驚訝,嘆氣等情緒,並不是表露出「我討厭」或「我喜歡」等檢證的情緒。故道德問題其實是情緒問題。但在此艾爾卻又認為道德衝突的問題只是事實問題,這是指雙方對於行動所表現的環境了解不清楚,或對行動者的動機有所誤解,才會造成衝突。等到雙方對這些事實要件了解清楚之後,就不會有衝突存在了。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語言、真理與邏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