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認可(評鑑)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ccreditation
作者: 陳漢強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認可或學校評鑑是美國的特產。從南北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美國社會由農業轉向工商業的一個重要轉型期,經濟和知識的快速發展,深深地影響了大學教育,認可制度就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裡誕生。具有這個時代的特性:追求理想、自我動機和改革熱忱。
  美國大專校院認可評議委員會(Council on the Post secondary Accreditation)副執行長林恩(M.P. Lenn)給認可所下的定義是:「認可是一所校院內自我管制的(self-regulatory)過程,以自願方式,由非官方的學術團體去認可(評鑑)教育機構或教育學程,檢視其是否符合規定的品質標準,並協助校院未來的繼續發展的改進。」
  認可的主要目的,在發揮學校的自主精神,藉「自我研究(評鑑)」以改進校務,提升教學品質,並且透過同僚評鑑,來確保品質。學校認可是學校內發的自我改進過程,不是比較校院的優劣或系所的強弱。
  認可的特色可歸納為:
  1. 自願(voluntary)是學校認可的起點;
  2. 非官方(non-governmental)是學校認可的本質;
  3. 自我研究(self-study)是學校認可的核心;
  4. 自我管制(self-regulation)是學校認可的精神;
  5. 教學目標(goals)是學校認可的主軸;
  6. 教學品質(quality)是學校認可的焦點;
  7. 標準(standards)是學校認可的門檻;
  8. 訪問評鑑(on-site evaluation)是學校認可的重要程序。
  認可分為兩大類:
  1. 一般性校院認可(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以整個學校為評鑑的對象,評鑑的重點在學校的教育目標、教學過程及教育成果。
  2. 專業性學門評鑑或專業認可(specialized accreditation):以一個特定的學門或主題為評鑑的對象,引用專業的標準來評量其符合標準的程度。
  認可的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 自我研究:自我研究是一所學校的教職員對自己學校的潛力(capacity)與效能(effectiveness)所作的自我分析,是學校評鑑過程中的核心工作。
  2. 訪問評鑑:訪問評鑑小組由同行的專家三至十五人組成,稱為「同僚評鑑」(peer evaluation)。
  3. 追蹤評鑑(follow-up evaluation):被評學校應根據評鑑小組的報告,逐一檢討,訂定改進計畫,再進行自我研究。如此周而復始。
  美國的大專校院評鑑由六個區域性的認可團體(如:中部各州認可學會,Middle States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負責,學門評鑑則由四十餘個專業學會(如:工程與技術評鑑學會,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負責。
  英國由高等教育品質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 HEQC),並與高等教育基金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HEFC)合作,評鑑大專校院,管制高等教育品質。
  法國設立全國大學評鑑委員會(Comité National d'Evaluation Des Universitiés, CNEU)直屬總統府,委員十七人,由總統任免,負責評鑑全國高等教育機構。
  認可的主要爭議在於過於重視「過程」,忽視「成果」;強調「認可」,忽略「品質」。儘管學校認可爭議不斷,但其促進了學校的進步倒是不爭的事實。世界各國都在發展與改進學校評鑑工作。我國也逐漸由一般性的校院評鑑轉向專業性的學門評鑑與專案評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認可(評鑑)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