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一蹶不振 - 教育百科
ˊ
ˋ
ˋ
  • 漢語拼音 yī jué bù zhèn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變)
漢語拼音: yī jué bù zhèn (變) yì jué bú zhèn
解釋:
  1. 跌了一跤就再也站不起來。後比喻遭受挫折或失敗後,無法再振作恢復。語本漢.劉向《說苑.卷十六.談叢》。
    【例】失敗後要勇敢的站起來,千萬不可一蹶不振。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一蹶不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關連字詞
相反詞: 百折不撓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yī jué bù zhèn
解釋:
跌了一跤就不敢再走路。語本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後比喻遭受挫折或失敗後,無法再振作恢復。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四.漢宣帝》:「憚數歲之勞,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數十年兵連禍結而不可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一蹶不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ㄐㄩㄝ
ㄅㄨ
ㄓㄣ

ㄐㄩㄝ
ㄅㄨ
ㄓㄣ

釋義:
蹶,跌倒。振,奮起。「一蹶不振」指跌倒了就不能再奮起。語本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後用「一蹶不振」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典故說明:
西漢劉向所撰《說苑》一書,記錄軼聞瑣事,雜以議論,以儒家思想為指歸,闡明國家興亡、政治得失之理,以為後世鑒戒。〈談叢〉這篇是各家名言彙編,其中「一噎之故,絕穀不食;一蹶之故,卻足不行」,本於《淮南子.脩務》:「今以為學者之有過而非學者,則是以一飽之故,絕穀不食;以一蹪之難,輟足不行。惑也。」大意是:現在因為有的學者有過錯就詆毀所有的學者,不再學習,就像一旦被飯噎到,便不再吃飯,跌了一跤,就畏縮不敢再向前走。這未免太糊塗了。後來「一蹶不振」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一遭受挫敗,就再也不能振作起來。
使用類別
用在「渙散消沉」、「無法恢復」的表述上。
例句
  1. 我們要有愈挫愈勇的精神,千萬不可一蹶不振。
  2. 雖然受到重大的打擊,他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
  3. 人最怕失敗後便一蹶不振,失去東山再起的鬥志。
  4. 他自從經商失敗後,便一蹶不振,整天借酒澆愁。
  5. 如果因為這麼小的困難就一蹶不振,你就太沒志氣了。
  6. 人生的際遇總是有起有落,不可因為一時的挫敗而一蹶不振。
辨識:
近義成語

典源:
漢.劉向《說苑.卷一六.談叢》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迎,反受其殃。天地無親,常與善人。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一噎(1)之故,絕(2)穀不食;一蹶(3)之故,卻足(4)不行。心如天地者明,行如繩墨者章。

〔注解〕 (1) 噎:音|ㄝ,食物塞住咽喉,氣透不過來。 (2) 絕:拒絕。 (3) 蹶:音ㄐㄩㄝˊ,顛仆、跌倒。 (4) 卻足:畏縮不敢再跨出腳步。卻,退後。
書證:
01.明.李清《三垣筆記.卷中.崇禎》:「故以君子與小人角,猶勝負半;惟君子與君子角,而以小人乘其敝,則一蹶不振之道也。」
02.明.張居正〈寄太史吳後菴書〉:「而公以青年俊才,竟為例格,一蹶而不振,豈非命哉!」
03.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卷四.奉使被議》:「此數君俱才諝著聞,以出疆僨事,一時同入廢籍,且近在七八年間,皆一蹶不復振云。」
04.《清史稿.卷一二三.食貨志四》:「富商棄之弗顧,強簽鄉人承充。及倒罷末由追繳,乃責里中按戶攤納。迨乾隆時,一蹶不振,遂令歷年督撫分償。」
05.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卷四.漢宣帝》:「憚數歲之勞,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數十年兵連禍結,而不可解。」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一蹶不振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相反詞 百折不撓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