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誦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ㄨˊㄔㄨㄕㄥㄧㄣㄖㄨˊ:「ㄌㄤˇㄙㄨㄥˋ」、「ㄙㄨㄥˋㄐㄧㄥ」、「ㄅㄟˋㄙㄨㄥˋ」、「ㄙㄨㄥˋㄉㄨˊ」。
  2. ㄗㄢˋㄇㄟˇㄊㄨㄥㄙㄨㄥˋ」。ㄖㄨˊ:「ㄔㄥㄙㄨㄥˋ」、「ㄔㄨㄢˊㄙㄨ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òng
解釋:
  1. 朗讀。
    【例】朗誦、誦讀、吟誦
  2. 讚美。通「頌」。
    【例】誦美、誦德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òng
解釋:
[動]
1.大聲朗讀。如:「朗誦」、「誦讀」。
2.陳述、稱說。《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3.怨謗、諷諫。《左傳.襄公四年》:「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國人誦之。」《國語.楚語上》:「臨事有瞽史之導,宴居有師工之誦。」三國吳.韋昭.注:「誦,謂箴諫時世也。」
4.背念。如:「背誦」。唐.杜甫〈可歎〉:「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
5.讚美。通「頌」。《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
[名]
詩文。《詩經.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副]
公開的。通「頌」。《漢書.卷三.高后紀》:「平陽侯馳語太尉勃,勃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顏師古注引鄧展曰:「誦言,公言也。」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iō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朗讀。《說文解字.言部》:「誦,諷也。」《漢書.卷六四下.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王襃》:「詔使襃等皆之太子宮虞侍太子,朝夕誦讀奇文及所自創作。」《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喬太守寫畢,叫押司當堂朗誦與眾人聽了。」

2. 陳述、稱說。《孟子.告子下》:「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

3. 怨謗、諷諫。《左傳.襄公四年》:「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國人誦之。」《國語.楚語上》:「臨事有瞽史之導,宴居有師工之誦。」三國吳.韋昭.注:「誦,謂箴諫時世也。」

4. 背念。如:「背誦」。《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衛二劉傅傳.王粲》:「因使背而誦之,不失一字。」唐.杜甫〈可歎詩〉:「群書萬卷常暗誦,《孝經》一通看在手。」

5. 讚美、頌揚。通「頌」。《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功,天下誦而歌舞之。」

6. 詩文。《詩經.小雅.節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7. 公開。通「頌」。《漢書.卷三.高后紀》:「平陽侯馳語太尉勃,勃尚恐不勝,未敢誦言誅之。」唐.顏師古.注引鄧展曰:「誦言,公言也。」

注音: ㄙㄨ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誦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