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高仁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萬義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高仁山(1894~1928),幼名寶壽,江蘇省江陰縣人。幼年進江陰縣立本小學。後隨父親赴天津,轉入南開學校就讀。一九一七年自日本歸國,遊覽東三省、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等七省,進行教育與實業情況的調查。為了更深入研究教育,曾到美國留學,專攻歐美各國教育制度四年餘;然後,又以半年時間,到英國考察二十六個大城市的教育設施。再轉往德、法等國參觀。一九二二年回國,應聘在國立北京師範大學及國立北京大學教育學系任教。積極進行教育實驗工作,並與同好組織〔新教育評論〕,探討中國教育問題,期由此而建立一套合理的教育制度。一九二七年,革命勢力逐漸發展到北方,北平之軍閥深恐革命黨員乘機活動,於是大事逮捕黨員。教育界中之革命分子,體會危機,紛紛南下,有人勸其同行,因不忍捨棄所經營的教育事業,故未離北平。十月中旬,以加入政黨,反對當時北京政府嫌疑被逮。被捕前,尚在組藝文幼稚園,期能由幼稚園而小學、中學而大學,形成一貫的實驗學校。於一九二八年元月被槍殺,年僅三十五歲。
  高氏素抱奉獻教育為終身志業,故對教育研究工作,採有計畫、有步驟的進行。他自謂研究教育之計畫約分五期:自日本返國,以六個月時間,調查蒐集七省的教育與實業之關係,為首期。第二期為他赴美留學,至民國十五、六年,進行研究教育制度。第三期,為其擬再赴歐美繼續研究。第四期為自返國後擬調查中國之西北及西南地方各省之情況。第五期為創建我國全國的教育制度。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高仁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